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是當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勢在必行的戰略選擇。
從國際經驗來看,推動基于技術進步之上的產業升級,是跨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的必由之路。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邁向中等收入的過程是相對簡單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后,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優勢,承接和應用發達國家的技術轉化,憑借后發優勢,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就進入了中等收入經濟體行列。但現在如果要繼續往高收入經濟體發展,實現人均GDP從1.3萬美元到4萬-5萬美元的提升,就只能靠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從哪里來?從教育發展、人才培養中來。為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三個領域的管理機制是彼此分開的。例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歸屬教育部,技工學校則屬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這意味著高等教育與技術教育之間存在一定分割;同時,不同階段的教育實際上也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要功能,但人才的管理歸屬人社部,海外人才引進則由移民局負責審批;科技創新也是同理,科技部、工信部等各自管理一部分。因此我認為,需要將三個領域的體制機制融合在一個“大科創體系”之內,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當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下,必須走的一條道路。
從目前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中國當前實際情況而言,市場的力量還沒有達到能完全整合這些要素的程度,而行政領域還存在完善空間。談及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我認為學術和應用教育本身首先要實現整合。絕大多數的基礎科研在大學里進行,而應用技術轉化以及技術人才培養則往往通過許多省屬或市屬理工學院完成,管理部門不同,彼此之間也還有待進一步融合。因此我建議,從基礎科研到應用技術轉化環節應該進行一體化管理,整體統籌,避免教育資源和人才培養的碎片化。同時,要讓“大科創體系”順暢運轉起來,金融服務的支撐至關重要,它是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轉化的基礎,也是我認為當前驅動經濟發展的“新三駕馬車”之一。
此外,從人才培養力量的整合來看,基礎科學研究型人才大部分由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培養,而應用型人才則不少來自于專門的理工院校,例如宇樹科技創始人本科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過去大家習慣分開視之,存在重視學術型人才而輕應用型人才的現象,但近期杭州“六小龍”崛起的案例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后者的力量。所以,機制改革的同時,還迫切需要轉變人才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