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海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近年來,伴隨著一些新興經濟體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快速崛起,美國表現出日益顯著的技術保護主義傾向。削減科研經費、擱置重大項目、清除實驗數據、行政干預科研、中斷國際科研合作……自上臺以來,本屆美國政府開展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科技政策改革,引發全球科學界高度關注。
美國政府頻頻運用政策杠桿,試圖在科技領域實現“去全球化”,顯示其有意將科技創新服務于地緣政治目標。美國科技政策轉變正在全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促使全球科技治理進一步邁向“多極競合”新格局。
3月31日,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一名參觀者通過VR設備在虛擬世界中拋擲物品。新華社發
美國科研生態面臨“政治管控”危機
科技創新既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更是影響和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核心變量。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憑借持續性的科技投入與制度化的創新體系,構建了以基礎研究為根基、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為樞紐、產學研協同創新為路徑的科技生態系統,為其在半導體、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維持全球科技霸權提供了支撐。
美國長期保持全球科研經費投入領先,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如今,這一狀況卻在發生悄然變化。在5月2日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2026財年預算提案中,國防與國土安全支出呈現大幅增長態勢,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國防類自由支配支出遭遇大幅削減,降至2017年以來最低水平。其中,科研經費支出成為遭受預算削減的“重災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預算同比銳減56%,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核心預算削減幅度約40%,環境保護署(EPA)運營經費更面臨55%的斷崖式下跌。
本屆美國政府的科研預算削減政策并非孤立事件。近年來,美國政府學術研究經費支出占比持續下降,各大高校被迫增加自籌資金比例以應對公共研發資金的萎縮危機。NSF為應對財政緊縮,驟然終止上千項科研資助,直接切斷了基礎科學機構開展持續性研究的生命線。當前美國科技領域暴露的科研經費斷流風險,深刻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將科學研究看作可隨時叫停的“消耗性項目”的短視認知?。NSF主任塞圖拉曼·潘查納坦在辭職前直言“我已盡力了”,象征著美國學術系統對政治干預的抵抗正在逐步瓦解。
實際上,美國科學界遭遇的不僅僅是超常規的財政緊縮問題,而是傳統知識生產的政治合法性危機。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政府為規避具有潛在政治敏感性的研究成果,已對自然環境等重要領域的科研項目實施數據清洗。美國國防部宣布取消91項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項目,明確要求科研資助必須聚焦“解決發展和部署先進軍事能力的迫切需求”。在政治意志與學術邏輯的撕扯過程中,美國科研生態正在經歷從“自由生長”到“政治管控”的變化。
美國政府將科學知識生產納入國家競爭框架之中,通過削減科研經費預算、學術合規審查、人才簽證限制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將科學研究作為維護“美國優先”的工具。其結果適得其反——基礎研究斷層、人才加速外流和全球科技秩序重構的現實,正削弱美國自二戰以來構建的科技霸權根基。當美國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曾經堅守的自由?開放科學精神?時,它摧毀的不僅僅是科研項目或科研團隊,更是無數科學家的共同理想。
3月5日,人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參觀。新華社發
歐洲精準戰略布局吸引科技人才
美國政府一系列以政治化為導向的科技政策措施,在動搖美國科研根基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經濟體提供了重塑全球科技版圖的歷史性機遇。《自然》雜志3月份的調查數據顯示,逾七成美國科研人員存在離美發展意向。
在當前學術自由日益受限、全球人才競爭白熱化的國際背景下,歐洲國家敏銳地捕捉到科技人才流動的“窗口機遇期”,通過宣揚“科研自由”與“開放學術環境”筑巢引鳳。
5月初,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推出“選擇歐洲”試點項目,希望通過提供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良好的職業前景,將歐洲定位為科研人員的首選目的地。
歐盟戰略性地運用資金杠桿機制以放大政策倍數效應。馮德萊恩承諾在今后兩年投入5億歐元,把歐洲變成“吸引科研人員的磁石”。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加入進來,宣布投入1億歐元吸引更多人才。
與此同時,歐洲三大傳統人才資助項目:瑪麗·居里行動計劃、德國洪堡基金計劃、英國牛頓高級學者基金形成協同效應,在科研項目資助、科技人才引進和高端學術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關鍵支撐作用。以德國洪堡基金計劃為例,該計劃突破傳統均質化資助模式,通過建立多層次、差異化的資助體系,針對從國際頂尖科學家到博士后各層級科研人員,配置6個月到5年不等的資助期限,提升科研資金配置效率。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在科技“去政治化”方面做足了文章。法國政府向國民議會提交法案,建議為面臨政治壓力的研究人員設立“科學難民”身份并開放“科學緊急簽證”。德國政府提出“千人計劃”國際人才項目,將德國宣傳為“全球科研人員的避風港”。歐盟更是將“科研自由”寫入《歐洲研究區法》,從法律層面保障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歐洲在制度層面進行的開創性探索,有效解除了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與美國制造的“寒蟬效應”形成了鮮明對比,擴大了國際人才虹吸效應。
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科技中心的轉移往往源于制度環境的此消彼長。如今,歐洲全球引才的精準戰略布局正在改寫國際科技競爭規則,其戰略價值并非局限于短期內吸納美國流失人才,而是構建人才引進長效機制,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原動力。
在全球科技博弈日趨復雜的背景下,歐洲的人才引進實踐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參考樣本。
當然,現階段歐洲各國也面臨財政預算赤字、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弱、國家間協同不足等諸多影響人才引進實效的問題。而歐洲能否將當前的引才窗口期機遇轉化為持久的科技競爭優勢,最終取決于其兌現科研資助承諾的程度和保障學術自由的力度。
全球科創中心向多極化轉變
當前,美國政府的科技政策轉變正在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引發鏈式反應,推動全球知識生產體系變革。歐洲通過科技制度創新形成人才虹吸效應的努力已產生實質性影響,這種結構性變化打破了美國長期保持的科技霸權地位,或將重塑未來全球科技發展格局。
全球科技人才流動檢測平臺“自然職場”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科研人員的海外職位申請數量同比增幅達32%,美國用戶的海外職位頁面訪問量同比增長35%。美國科技人才的跨境外流現象,本質上反映了全球創新中心向多極化轉向的新趨勢,還孕育著構建更平等的全球科技治理格局的戰略機遇。
歷史經驗表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保持一成不變的科技優勢。美國發展所依賴的科技創新能力并非源于其人口智力優勢或文化特質,而是基于完備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現如今美國政府為保持自身科技霸權地位,反其道而行之,出臺一系列保守化的科技政策,結果不僅未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反而將高端科技人才拱手讓人。這一戲劇性的變化,加速了全球科技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制定順應時代需要的科技政策和制度才是維持一國發展動能的關鍵因素。在歐美科技人才博弈不斷上演的同時,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通過人才引育、技術合作和知識共享等方式,不斷開辟以科技合作共謀發展的新路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金磚國家合計《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為77288件,同比增長2.3%。
金磚國家在歐美傳統科技強國科技發展數據同比下降的同時保持穩定增長,打破了西方技術壟斷和獨霸全球科技話語權的局面,逐漸發展成為全球科技體系中的“第三極”力量。發展中國家科技崛起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科技合作參與廣度,強化全球科研資源再平衡效應,促進全球科技治理模式創新,推動形成多極化的科技發展新格局。
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著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各國人民休戚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重大風險挑戰,全球各國更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科學協作的力量。未來全球科技發展的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到平衡點,避免科學探索淪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各國應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國際合作,攜手解決時代挑戰和科學難題,共同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12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