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充分抓住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現實問題。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強調要“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科技體系以新型舉國體制為核心,在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中,要更好推動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有機結合。政府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新生態體系的構建以及生態體系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因此,在復雜的動態交互過程中,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是重中之重,最高級的形態是政府在其中全面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核心資源,加強基礎研發;二是加強政、產、學、研等多方主體之間的協調;三是壯大耐心資本,為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支持。
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合力要能夠真正形成一種新的激勵體系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在新時代突出表現在基礎研發、產業升級和科創金融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可以看作傳統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之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三駕馬車”。
中國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來構建創新聯合體,國家全面推進科技的基礎研發與創新,真正放手使國有企業成為合格的經營主體,參與大量競爭和創新,促使地方政府在創新創業方面形成競爭,為企業創新提供融資支持,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在創新大潮中踴躍向前,使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這種多層配合、形成合力的動態配置資源方式,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制度性優勢,是西方難以簡單復制的。
經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布局,在新型舉國體制和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一系列新技術上的創新,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圍繞新能源、儲能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所形成的彎道超車效應,已經使我們開始引領整個世界的潮流。近年來,我國“新三樣”(鋰電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出口異軍突起,這一成功充分驗證了“科創+產業升級”作為未來經濟增長新的核心驅動力以及產業新支柱體系的重要性。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數據顯示,在全球前2500家研發公司中,中國有679家企業進入榜單,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國家。目前,我國有科技型中小企業50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46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1.5萬家,科技創新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順應當前技術迭代更快、顛覆性創新更多、跨領域融合更深等時代新特點,要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支持,激勵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研發和創新活動,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此外,還要積極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對于市場需求、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攻關方向都有著最深刻的了解,以企業為主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能夠保證科技創新以需求為導向,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要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起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先后啟動了3批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共21家中央企業牽頭建設了24個創新聯合體,全面帶動高校院所、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等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促進了產業創新組織機制加快完善。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科技創新必須有創新型的融資體系與其相匹配,這樣才能得到長期耐心資本的支持,有效分散創新風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當前我國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探索運行政府投資基金,并且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為科創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政府投資基金采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以提高運營水平與專業能力突破了傳統政府科層體系的軟約束。從過去依靠政府補貼的“粗放型”產業支持模式到現在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的“精細化”支持模式,地方政府借用市場力量,使產業引導更為專業化,也撬動了更多社會資本,使得投資效率更高、覆蓋面更廣。
當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提升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協調性,推動科技和金融更好融合,構建創新生態。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已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路,政府主導型科技金融與市場型科技金融已經尋找到相互配合、相互賦能的結合點,形成了金融賦能科技的合力。因此,當下的重點應放在如何提升當前科技創新體系內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協調配合,以及如何探索出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了明確布局,要求大力引導各類市場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更好發揮政府基金的作用。
為此,應通過以政府為主導的科創金融模式,有力支持科創企業進行創新,促進政府與市場有機融合,形成合力。對國有資本中的創投基金,設置更具科創投資屬性、更符合市場規則的考核和激勵制度,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國內外優質的市場化基金合作,形成政府與市場的第一個合力;通過政府投資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科創企業,促進金融和科創更緊密融合,推動更多科創企業成長壯大,形成政府與市場的第二個合力;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創新政府投資基金模式,促進政府與投資基金之間的合作以及市場化基金之間的合作,形成政府與市場的第三個合力。這種多層嵌套的合作模式,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供了強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