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衛華(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北京社會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員)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其中“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是專項行動的內容之一。
我國休假制度經歷了從單休到雙休、法定假期不斷增加和優化調整的過程。2025年以來,我國新增了農歷除夕和5月2日為法定假日,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至13天,全年假期天數達到了117天。但應該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達到這一休假標準,更好地落實帶薪休假、雙休制度和法定假日休假,將會進一步促進休閑消費。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宏觀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微觀上則表現為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工作與生活不平衡的問題。閑暇時間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社會為之提供資源的能力,也反映了人們對休閑生活的重視程度。
休閑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有能力為休閑提供更大的物質保障,人們有更多的休閑時間成為可能。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的物質供應比較豐富,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很多人在追求更多的休閑來調養身心、享受生活。因此,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當前,居民消費需求從物質消費擴展到體驗消費,文化旅游等休閑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重要的消費增長點。休閑消費除了要求經濟能力,還有時間要求。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休閑消費往往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工作和休閑時間的不平衡限制了人們的休閑消費。每逢假期,到處人山人海,人們的旅游熱情非常高,但是由于出行時間太過集中,旅游體驗并不好。時間成為制約此類消費擴大的重要因素。
我們的調研結果顯示,很多有經濟能力且有旅游需求的人,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旅游,時間限制了人們進行旅游消費。從調查來看,30.6%的人有經濟能力但沒有時間去旅游。由此可見,居民旅游消費的有效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受時間限制,很多人的旅游消費受到了抑制。特別是有經濟能力但沒有時間者,其潛在的旅游需求亟待釋放。因此,增加休假時間,對擴大人們的旅游等休閑消費是非常有幫助的。
休閑消費會隨著人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提高。正如彼得·霍爾的休閑文化理論所強調的,休閑不僅是個人的權利和選擇,也與文化、價值和社會結構緊密相關。休閑文化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消費習慣,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休閑消費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對休閑時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休閑是人們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徑。休閑活動能夠帶來更深層次的生活價值,包括社交聯系、健康維護和個人發展,對于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增加社會聯系和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美好生活的精神維度。因此,促進體驗良好的休閑消費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意義重大。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休閑消費,不僅是順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目前來看,休閑消費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我國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文旅消費是其消費升級的新熱點。2023年以來,文旅消費也成為各地經濟的一抹亮色,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伴隨著人們出游熱情的高漲,文旅消費的供給問題也凸顯出來,如景點人滿為患、門票預約難、出行體驗差等。為切實提高文化旅游消費體驗,文旅行業需增加供給、提升管理水平、搞好服務,不斷創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多元化供給。各地要挖掘地方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點,用文化點亮經濟,避免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審美疲勞。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避免形式主義。切實解決各種門票預約難、黃牛倒票增加游客負擔等問題,讓參觀門票預約“約”而不“束”。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效率,利用短信提示、大數據技術等優化服務資源。四是要提升服務業的整體水平,避免某些不規范行為影響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