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熊海峰(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魏文坤(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文化產業既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又承擔著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激發創意經濟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多重功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展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但相較于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要求,當前文化產業在整體規模、綜合效益、國際競爭力等方面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仍需直面問題,以守正夯基、以創新提質,以系統思維統籌促進價值引領、動能培育、市場激活、國際拓展與生態優化,不斷增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
第一,提升價值引領力,明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文化產業的本質是文化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核心宗旨是要實現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可以說,文化產業發展要行穩致遠、蓬勃興旺,關鍵是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應引導廣大文化企業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鼓勵其推出更多具有中華文化感召力、時代精神凝聚力,體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文化精品,讓文化企業主動成為優質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主流價值觀念的宣揚者,實現文化潤心與價值鑄魂的雙向賦能,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注入持久動力。
第二,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通過技術突破與要素重組,可以推動文化產業效能提升與價值重構。其核心邏輯在于通過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重塑內容生產邏輯、業態形態與消費場景,形成創新驅動的文化發展新范式。增強新質生產力對文化產業的賦能效應,一是要深化數字技術全鏈條應用,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文化產業內容生產、傳播與消費環節的滲透,構建智能驅動的創新創意體系。二是要推進生產要素跨域整合,強化數據資源與傳統文化的有機嫁接,推動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躍遷,培育高附加值的文化新業態。三是優化創新生態與制度供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育與資本支撐體系,激發知識型勞動者的創造活力,促進技術要素與文化資源的動態適配。同時,突破產業邊界壁壘,通過跨界融合釋放規模效應,形成科技賦能、文化增值與產業升級的循環生態。
第三,激發新型消費力,夯牢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基石。消費是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消費的擴容與升級直接決定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能。進一步激發文化消費潛能,一方面要順應當前文化消費個性化、多樣化、數智化、品質化的發展新趨勢,鼓勵文化企業建立常態化的市場調研機制,加強研究不同群體特別是“Z世代”人群的消費習慣與需求偏好。例如,抓住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研發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符合時代審美、貼近日常生活的“高性價比”文化產品,營造出高顏值、可激發人們自我表達和情感共鳴的新場景,提升顧客的情緒價值和心流體驗,進一步增強文化供給體系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另一方面,要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通過創新保障來降低消費決策成本、釋放市場潛在需求。
第四,提升國際競爭力,拓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空間。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關鍵是要鼓勵文化領域的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和重點企業,樹立全球視野,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創新驅動和資源配置能力,積極打造一批以原創內容為核心、技術應用為支撐、品牌價值為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旗艦企業;需要深入研究和提煉各國和各地區文明體系的價值認知共性,尊重文化消費的地域性偏好,在不同文化視閾中建立對話、打破隔絕、理解差異、傳遞內核,創造出更多基于全球市場的文化精品,突破文化傳播的時空、語言和價值觀等障礙,減少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和價值損耗;同時,應積極搭建國際文化貿易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國際化聯合體,引導創作者、開發商、運營商建立協作網絡,重點推進網絡游戲、動漫電影、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業揚帆出海,塑造國際產業競爭的新優勢,爭取更多的文化認同和全球話語權。
第五,增強發展持續力,夯實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積極培育具有韌性、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產業生態,是確保文化生產力持續迸發、文化創新鏈高效運轉的關鍵舉措。強化發展持續力需以營造優質的產業發展環境為抓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制度,推動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建設,積極構建統一開放、法律健全、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涵蓋土地、稅收、人才、國際貿易等內容的政策促進體系,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投融擔貸孵易”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強化推進以各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為核心的空間載體體系,以及政產學研用融合的協同合作體系,通過體系化、專業化和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舉措。未來,應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多措并舉,促進多點發力,加快打造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能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賦能下的業態革新與要素重組,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