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如何實現國內大循環?
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嚴重沖擊。面對種種風險和挑戰,中國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國內大循環?
需求是國民經濟循環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當前中國需求不足的矛盾卻較為突出。
當前從上半年經濟數據看,需求恢復慢于供給和生產恢復。事實上,6月份圍繞制造業PMI指數的相關調查表明,有54%的被調查企業反映最大的困難是訂單不足。擴大需求,必須從提高居民、企業、政府等主體的支付能力入手,特別是要抓好補短板工作。當前,中國國內城鎮化推進存在不平衡,中小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這些方面的短板較多,這制約了整體投資的增長。發行長期建設債進行政府投資建設,能充實市場訂單、帶動企業恢復,從而帶動居民收入的提高。環環相扣,就促進了消費增長。還可以為現代化未來打下可以傳世的基礎。
?
陳理:要小康,更要全面小康
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當前,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如期實現,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
陳春花:領先企業的共性特征
領先企業的共性就是持續變革轉型、持續自我更新。他們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以足夠的增長去應對外部變化,獲得對變化的能力;二是持續進行自我變革和轉型;三是尊重市場和客觀發展規律。我們看一個企業時,要關注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怎么讓自己保有自我驅動增長的力量,我們稱之為“危機意識”。有時候危機從外部來,有時候危機從內部來。
?
趙瑞琦:中國企業應該走好這三步棋
對于日益走出去的中國科技企業,要從TikTok案例上汲取教訓,需要走好這三步棋。
首先,不可忽略政治,要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擔憂,不斷改進產品。其次,不可悶聲發財,要加強與當地有話語權者的聯系,爭取國內同情。最后,不可過度退讓,要主動參與學術界與媒體界的討論,駁斥政治操弄。
?
張瑞敏:“全面小康”靠數據說話
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規定。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就脫貧而言,2013—2016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這樣的脫貧速度有理有據地“數說”著取得的輝煌成就。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定量分析的運用更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與手段。《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求是》雜志2020年第11期)一文就用量化數據來“擺事實”,列舉了我國經濟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城鎮化率、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人均預期壽命、農村居民接入電力的比例以及飲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等大量數據,從橫向國際比較與縱向歷史進步來論證“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判斷。
?
李全:內循環絕不是閉關鎖國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于全球經濟衰退來說只是一個導火索。在復雜的內外部形勢下,如何盡快形成以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推進的當務之急。然而,近期一些評論將這種雙循環定義為單純的“內循環”,甚至理解為“閉關鎖國”,這是對中央政策的重大誤讀。
在疫情期間,全球各國的內外部需求均發生了較為顯著的下滑,投資銳減,進出口疲弱。此時最為關鍵的是通過擴大內需來提振消費,并以此拉動投資,為積極的就業目標提供保障。我國還沒有從投資型社會順利過渡到消費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一是需要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有效增長;二是需要通過財力的有效支持和改革體制機制來完善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社會經濟的高效率進步方可擴大內需,將中國未來的發展置入消費型社會的發展階段。
長期來看,這就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形成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實實在在進行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匹配人力資源領域的深度改革。上述發展和改革要考慮到后續“十四五”期間甚至更長時期的投資方向,以及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就業平衡問題,這關乎中國長期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關鍵。
?
崔晨濤:“以改促保”防汛救災策略的特點
今夏以來我國汛情形勢異常嚴峻,防汛救災波及范圍之廣,實屬多年罕見。從南至北,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地區受災嚴重,汛情之下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著嚴重威脅。為支持受災地區盡快恢復生產,保障民生需求,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圍繞保市場主體激發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舉措。這種“以改促保”的防汛救災策略,既保障了市場主體在救災及災后重建過程中的靈活性和自主性,為災后重建積蓄了更多內生發展潛力,也展現出中央政府在推進“放管服”改革方面的創新性。
“以改促保”創新政策的推行實施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救災重建任務的完成,優化提高了各級各地方黨委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在應急救災方面所形成的創新戰略。特別是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肆虐的狀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從服務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政治高度出發,緊緊圍繞保障民生和市場主體的目標要求,全面推進落實深化改革和“六穩”“六保”任務,制定一系列旨在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提升災后建設后勁的政策措施,實現救災重建和激發市場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銜接并行,推動“以改促保”和國家治理現代化。
?
王靜:民法典中的“綠色原則”
民法典提出的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具體實踐上升到法律層面的一種體現。
如民法典特別規定了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行為,這有利于構建和諧美麗社區,并規定“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民法典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內容,以民事立法回應了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民法典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這類條款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物流的簡易包裝、快遞產品的外包裝回收重復利用等問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以民法典的通過為契機,推動“電商經濟”落實并建立簡約適度、節能低碳的運營方式,倒逼和引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
魏國學:保農民工就業,提高人崗匹配度
日前,人社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從拓寬外出就業渠道、促進就近就地就業等方面系統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對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對于解決農民工就業困難意義重大。要釋放就業優先政策紅利,要幫助2.9億農民工渡過就業難關,關鍵在于提高政策實施的精細化水平。
聚焦疫情沖擊點,開展精細化調查統計,找準就業政策發力的重點區域和關鍵行業。分階段精細設置政策目標,突出對沖政策的短期應急屬性,兼顧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長期發展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提供精細化就業服務,提高農民工在城鄉的人崗匹配度。支持企業聯建用工調劑平臺、延伸產業鏈、發展服務外包,通過臨時性、季節性、彈性等形式開展用工對接,吸引農民工在不同企業、不同環節交替上崗。搭建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勞務對接平臺,提高崗位信息歸集發布的真實性、時效性和規范性。創新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式,重視企業的示范激勵效應和培訓優勢,遴選經營效益好、迫切需要擴大產能的龍頭企業,對返鄉留鄉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于企業給予培訓補貼。簡化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辦理手續,建立健全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第三方機構評估機制。加強創業服務能力建設,組織成立創業服務專家團隊和農村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立相應的服務收費及淘汰機制。清理阻礙農民工入場的不合理考試和手續,制定農民工靈活就業保障政策,維護薪酬、職業安全等基本權益。
?
林伯海:讓制度自信植根大學生心靈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要在貫穿“五課堂”上下功夫。
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即傳統和現行的教室課堂思政課作為主渠道。發揮“第二課堂”的文化育人作用,即校內課外社團,公益、興趣小組等各種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發揮“第三課堂”的實踐體驗作用,即國內校外各類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和義工等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發揮“第四課堂”的比較鑒別作用,即留學、游學、訪學等海外學習、交流、考察和實習等項目,它是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新課堂。發揮“第五課堂”的延伸泛在作用,即眾多虛擬課堂和網絡交互學習平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