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期】單菁菁: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重要意義
聚焦“創意、創新、創業”(以下簡稱“三創”),既是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青年發展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是有助于促進青年創新創造活力與城市創新創造活力同頻共振。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僅可以加大青年人的知識溢出,有效激發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力、創造力和貢獻力,同時也可有效提升城市的創新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
二是有助于推動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助力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不僅可以推動青年群體自身高質量發展、真正實現“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也可以通過青年高質量發展的外部溢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形成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三是有助于搭建青春建功平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聚焦“三創”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僅可以為青年人搭建更多符合其特點的青春建功平臺,使其在創意、創新、創業中實現個人價值、滿足精神追求、助力國家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一步提升全球競爭力、穩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積蓄源頭活水、培養先鋒力量。
戰旭英、蔡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支撐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強之“魂”;弘揚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強之“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強之“根”。這三種文化相互影響、有機融合,構成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特色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姜義華:人文化成:中華文明之魂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就是以人、人類、人類社會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間的神明為本位,也不是以和人的存在毫無聯系的物的世界為本位。在中華文明中,人很早就已經深刻認識到,人的存在,乃是社會性的存在,群體性的存在。中華人文的形成和發展,中國人從草昧到文明,中華文明的不斷前行,都和人的群體性聯系的不斷擴大、不斷強化,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化、越來越多層次化,人越來越能夠自覺合理地處理好這些關系聯系在一起。
沈毅:青年“選擇恐懼癥”的成因與緩解
當代青年群體擁有相比于過去青年更多樣的就業道路,卻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適合自身的各種選擇。部分青年在職業或學業方面的“選擇恐懼癥”,常常是各個行業過度“內卷”的后果,而客觀層面較低的退出可能性與主觀層面家庭主義導向的過度成就動機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過度“內卷”的再生產。“選擇恐懼癥”不是當代中國社會的特有現象,東亞地區日韓等國早已顯現了“內卷”現象與青年“選擇恐懼癥”問題。某種程度上,緩解青年對于未來焦慮而難以決斷的“選擇恐懼癥”,需要更為完善的分配制度與更為寬容的多元化價值觀。
趙煒:新就業形態給青年群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相關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基于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新就業形態有了巨大的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大多屬于靈活化工作。靈活化工作是一個包涵非正規就業、非全日制工作以及零工經濟崗位等多種就業形式的概念。靈活化的勞動關系日漸常態化,靈活化工作成為勞動力市場上長期存在的就業類型。但是絕大多數國家尚未完全將其納入相關勞動法律管控的范圍。勞動者大多不是從一個平臺獲得全部收入,這導致固定工作、平臺工作難以清晰地劃分。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職業發展前景和生活水平,然而相對于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的質量相對較低,也缺乏一定的社會保障。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