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期】史志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背景、中國貢獻與深化路徑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邏輯和時代背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效途徑。當前世界正面臨著全球產業鏈重構、世界整體秩序調整、糧食與能源危機以及全球安全威脅增大等挑戰,全球秩序進入深度調整期。但是,部分發達國家只顧維護自身利益而無視全球整體利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變化,中國一直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對外交往,并通過自身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
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關鍵問題。中國的答案是:與世界各國構建全球伙伴關系。中國構建的全球伙伴關系是友好合作的新型國際關系,而建立這種伙伴關系的基礎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交往基本原則,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獲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建立全球伙伴關系的實踐中,中國秉持求同存異的思想,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從而推動全球的共同發展。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一是以對話協商持續推動大國的協調與良性互動為重點,構建持久和平的共同體。二是以全球安全倡議為引領,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規則,構建普遍安全的共同體。三是以全球發展倡議為動力,通過合作共贏的理念構建普遍繁榮的共同體。四是通過“一帶一路”的軟聯通,以文明交流與互鑒為載體,構建開放包容的共同體。
于海波: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辦好教師教育
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直接體現在教師教育的人民性上,即要著力培育人民滿意的教師。教師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同時,要培養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解決能力和價值觀念塑造能力,使其能夠科學、有效地解決學科理解、知識轉化、教學實施等問題,實現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龔詩陽: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助力提升產業鏈韌性
只有將數字技術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技術研發上實現自立自強,從而在產業鏈自主安全方面掌握主動權。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一方面,我國數字技術研發投入逐年上升,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帶動關鍵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轉型升級,企業研發水平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推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既可以通過更新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又可以通過提高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和整合效率激發創新。
唐未兵:擴大消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消費的作用非常重要。生產和消費不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而且會相互作用,一方面生產決定消費,另一方面消費對生產產生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內在動力,使生產過程和產品得以最終完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加強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有效銜接,尤其是要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只有這樣,國內大循環才會有穩定而又強勁的內生動力,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最終實現才具有可靠保障。
王學斌:講好“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故事
中軸線首要“尚中”?!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贝思粗休S線設計與營造之靈魂。遵此準則,中軸線不僅框定了都城營造的重要基準,且巧妙蘊含著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等理念。
其次“貴和”?!昂鸵舱?,天下之大道也?!敝袊鴤鹘y文化歷來主張以和為貴,意味著強調天地萬物和諧共生、主張社會秩序與治理系統穩步運行。此理念在紫禁城中多有體現,如清初重建外朝三大殿,改名曰太和、中和、保和。
再次“秉正”?!罢撸?。”這句古訓,深深地影響著中軸線的建筑理念,甚至構成了一條隱伏的指導原則。如中軸線上高聳的不少正門其實并不具備實際使用功能,而是讓國家形象以莊重肅穆且直截了當的方式出場,傳遞一種視覺上的儀式感和敬畏感。
復次“求新”。北京中軸線之所以是中華文明演進軌跡的活態標本,就在于其自創建伊始,便處于與時偕行的狀態中。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