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去中國化”并沒有發生
當前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個人覺得當下的輿論對這個問題有點兒夸大,把國際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看得過重,比如對所謂“去中國化”的擔憂。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來制定我們的政策,方向上容易出現失誤。“去中國化”發生了嗎?“去中國化”就是企業撤離中國,中國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事實上,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還在提高,而不是下降。
受貿易戰的影響,中美貿易去年降幅很大,比前年下降了10.7%。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去年因為貿易戰,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今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回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
中美的貿易不平衡在今年急劇上升,也就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急劇上升,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維持,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下降了。所以特朗普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中國失去的這些出口轉移到了東南亞、墨西哥等其他國家和地區,而美國的整個貿易狀況沒有任何改變,甚至出現惡化。
總體而言,一般預測中國2020年全年出口將增長3%,GDP增長2%左右。全世界的貿易都在下降,GDP也在下降,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再度增加。
外資企業是否在大規模撤離中國呢?美國企業基本上是雷聲大、雨點小。我們日常用的很多產品都是國外品牌,包括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牙膏,其實也是聯合利華的,后者是歐洲品牌。這些企業愿意離開中國嗎?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他們絕對不愿意輕易離開。
數據顯示,中國GDP和出口占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上升,明年還會繼續上升。目前中國占世界GDP約17%,出口占世界的14%。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數據,2000年至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下降。東南亞對中國的依存度也在上升,因為他們生產低端產品,中端產品大多來自中國。東亞地區以中國為核心的生產體系也沒有改變,只不過中間做了一些調整。
國際分工和貿易的邏輯,就是一件產品不是由一個國家生產,而是多個國家的企業共同生產。由此形成產品內貿易,而國際貿易中近90%是中間品貿易。
除了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以外,中國的優勢還有強大的生產網絡,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中的全部工業門類。中國的生產能力很強,產業鏈日趨完善,這方面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跟中國競爭。不僅如此,我們的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還在不斷提高,還有潛力可挖。
我們也不能高估西方國家政府對企業的影響力。在西方,政府不能命令企業做事情。西方國家企業是否要離開中國,是否要跟中國斷鏈,企業自己才是最后的決策者。我們不能只聽西方政府說了什么,就以為要發生什么。在西方法治程度高的國家,企業沒有義務聽政府的,反而是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段華明:深圳特區創立40年解放思想的進程和深度
經濟特區創建及其進程與解放思想息息相關。經濟特區解放思想的源頭,可追溯到1978年習仲勛南下主政廣東,擺脫極左精神枷鎖的束縛。1979年4月,鄧小平贊同廣東提出的試辦對外加工出口區的設想,并定名為“特區”。深圳特區成立后,短短幾年時間,就把邊陲小鎮、荒灘禿嶺變成了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和新型工業區。然而,所謂“變色”的非議也甚囂塵上。1992年春天,鄧小平發表了成為解放思想宣言的南方談話,明確說:深圳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圳特區不斷解放思想,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持續多年高速發展,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了至關重要的探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對今天中國在當今世界地位的確立,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的貢獻。
賀文萍:“一帶一路”推動非洲向“零饑餓”目標邁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是困擾非洲多年以及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危機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非洲農民還是沿襲刀耕火種和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動非洲農業的機械化生產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也是實現非洲的糧食安全以及到2025年實現“零饑餓”目標的當務之急。近年來,在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農業專家來到非洲的田間地頭,培訓當地農民使用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中國的農業機械在非洲開墾萬頃良田,展示了非洲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巨大潛力。如在地廣人稀的南部非洲國家莫桑比克,這里土壤肥沃,用水便利,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但由于農業技術落后,糧食無法自給,常年依靠進口解決國內糧食需求。近年來中國—莫桑比克農業合作正在改變當地的農業發展面貌,并大幅提高其農業機械化生產率。得益于中國公司在種子、技術和農業機械服務上的支持,莫桑比克農民的糧食產量顯著增加,糧食單產從原來的每公頃2—2.5噸增產到6—7.5噸。以前種地賠錢,現在種地能有可觀的收入,當地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大大提升。
在幫助非洲脫貧致富和解決糧食危機的征程中,中國農業專家可謂功不可沒。僅在2018-2019年度,僅中國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就派出了113人次農業專家赴非洲各國傳授作物、畜牧獸醫、水產、水利、園藝、蠶桑等領域新技術224項,完成各類小工程建設項目35項,為當地培訓官員、專家、師生、農民共計21699人次。
尹貴龍:穩投資就是穩增長
穩投資就是穩增長,穩投資就是保發展、保民生。今年疫情發生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地方和部門積極開展穩投資工作,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加大穩投資力度,有序地推動項目開復工,隨著各類政策持續發揮積極效果,投資活動逐步恢復生機與活力,并在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專家分析認為,我國投資逐月恢復的態勢已經形成,未來將繼續延續回升趨勢,助力經濟復蘇。當前,需要用好用足擴大有效投資這個“關鍵一招”,為市場擴內需、增信心,為發展清路障、聚動力,為就業增崗位、促穩定。
趙乙儒: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法寶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樞紐,全民族抗戰的迅速興起與長期堅持,是實現這一歷史性轉折的決定性因素,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法寶。全民族抗戰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舉國一致、同仇敵愾、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斗爭新局面,國共兩黨合作,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中華兒女抗戰必勝的斗志與自信。在戰爭最為激烈的時刻,正是由于各條戰線不同階層的同胞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抗戰中,才成為中國戰場以持久抗戰實現由弱轉強、奪取最后勝利的重要條件。
關振國:扶貧更要注重“扶志”“扶智”相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扶貧工作中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當前,我們已進入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期,但還有一少部分人口尚沒有完成脫貧的目標,其中最難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貧困人口“志氣”不足。當下,很多貧困人口缺少生存本領和技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立足現實困惑,通過“扶智”來“扶志”,給廣大貧困者提供生存和發展的“技能資本”,使之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本領,堅樹脫貧理想信念,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之一。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從實際出發,深挖“扶智”策略,瞄準“扶志”目標,對于完成從“扶智”到“扶志”,實現精準脫貧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衛玲:用主流價值導向來駕馭“算法”
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導的數字信息技術條件下,傳媒行業開始向智媒方向發展,其主要體現在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的精準化、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和推送。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信息傳播技術中,雖然提高了傳播的效率,但也引發了個性化信息對個人所產生的信息繭房以及機器人新聞缺少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擔憂。因而,必須用主流價值導向來駕馭“算法”,讓價值理性來引導工具理性,避免被數據算法控制。
一方面,主流媒體在利用既有優勢的同時需要對網絡話題保持敏感度,對于可能引發輿論的熱度話題進行實時追蹤和預測,以便更加及時地對輿論進行引導;另一方面,應利用大數據與智能算法提升主流媒體自身設置輿論議題的能力,在不同的傳播渠道下繼續深耕內容,堅持以內容為導向來擴大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話題與信息推送給更多的網絡信息主體,從而更好地弘揚正能量,讓主旋律更加響亮。
陳海洋:讓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
應加強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科學技術史等研究,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影響社會發展的復雜性、迅速性和擴張性,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妥善處理“打基礎”與“出成果”的關系,防止科研創新中的竭澤而漁、急功近利現象,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對標世界先進科技,努力縮小關鍵領域差距,確定跟進和突破策略,大力增強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
郝永平、蒲實:解決相對貧困更艱巨
“絕對貧困”又稱為“生存性貧困”,指的是收入無法滿足生存需要的貧困;“相對貧困”也稱為“發展性貧困”,指收入無法滿足除了生存之外的更高層次需要的貧困。伴隨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絕對貧困,貧困人口結構將發生轉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因面臨不少挑戰將愈發凸顯。
楊舸:城市吸引人才的最佳方式
吸納優質人力資源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不過,不斷加碼的貨幣補貼并非城市吸引人才的最佳方式,城市管理者有必要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的人才戰略,避免政策激勵帶來的短視效應。一方面要繼續從國家層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才流動障礙,擴大勞動力市場規模,提高城市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人口紅利的經濟效率轉化。另一方面,人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是人才戰略的核心,創新型、知識型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人才,也吸引人才,城市應依托企業研發平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優勢產業的產研融合孵化機制,充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然,留住人才還需要各地不斷推動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良好的法治與就業、生活與生態環境。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