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陳云敏、嚴建華、朱敏潔:學科建設與產業創新互動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單元。浙江大學的學術帶頭人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學科建設新模式。
第一,團隊組建。依托研究所或者二級學科,由學科帶頭人領銜,圍繞國家重大急需,開展全鏈條創新。
第二,平臺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平臺作為學科的校外基地,為學科發展提供充足物理空間和科技基礎設施,為學科由基礎研究向技術研發以及產業化延伸創造了條件。
第三,方向凝練。進一步明晰了學科發展方向,將學科發展與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關鍵難題結合起來,將學科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企業的前瞻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流學科建設的內生驅動力。
第四,任務導向。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學科的主要任務,即一方面加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性研究,推動顛覆式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圍繞關鍵技術,推進全鏈條創新。
第五,人才培養。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有能力開展全鏈條創新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創新了人才培養范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扎實、技術研發能力強勁的創新人才。
張文虎:《莊子》論“孝”的邏輯演進
一般提及“孝”,都會聯想到儒家諸子的孝道觀。其實,《莊子》中對于“孝”的闡述具有迥異于儒家的思辨特色。《莊子》論“孝”存在三個層次的邏輯推進。首先,“事親之孝”體現出非責任性的特點。其次,基于“事親之孝”的“非責任性”,莊子建構了方外之“至孝”的觀念。為了到達“至孝”,則需“忘”的修養工夫。最后,莊子所追求之“逍遙”“無為”的人生理想,其實是對“至孝”觀念的解構。
宋洪遠:建立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節糧減損的宣傳與教育引導。廣泛借助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宣傳先進典型,曝光浪費現象,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二是加強節糧減損的法制與監督約束。要加強立法修規,積極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強化依法管糧依規節糧。盡早出臺新修訂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明確節糧減損的獎懲措施。
三是加強節糧減損的技術與資金支持。建立專業化、一體化的糧食全流程服務中心,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楊程:綜合改革釋放中小學辦學活力
釋放中小學辦學活力,要牽住教育評價改革的牛鼻子,基礎教育的綜合改革,要扭轉“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傾向;要充分保證學校教育教學的自主權,要強化學校課程實施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并結合實際科學構建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課程;要不斷擴大學校人事工作的自主權,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要加大學校行政領導人員聘任制推行力度,由學校按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長;要注重加強學校的資源保障,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學校公用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社會資源,加強與社會有關方面合作。
熊亦冉:重審萊辛與溫克爾曼之爭
溫克爾曼是萊辛《拉奧孔》中的主要論敵。溫克爾曼提出“靜穆的希臘”這一觀點,并總結出希臘造型藝術“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這一主要特征。而萊辛在回應溫克爾曼的同時,則意在發現“行動的希臘”,即發現真正的實踐主體,論述英雄的理想性格。但萊辛與溫克爾曼的主張其實是殊途同歸的,最終目的都是要追尋人性的完整性和豐富性。
原文鏈接:通過審美追尋人性的完整與豐富——重審萊辛與溫克爾曼之爭
尹媛萍:“數字轉向”下的史家“構圖”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歷史學正在迎來一次“數字轉向”,也就是在數字技術影響下的史學變革。史學“數字轉向”的最直觀表現,或許是“數據庫”代替了“史料集”。史學看似“過去之學”,卻總是懷抱“未來”之念。無論是否稱之為探索“歷史規律”,在“歷史圖畫”中展現和表達關于人類社會變遷的貫通性認識,正是史學家“構圖”能力最鮮明的體現。
邱旭玲:情感史的研究或將推動歷史書寫的改變
近年來,情感被視為塑造歷史文化的重要因素,史學研究面臨著“情感轉向”的趨勢。伊格爾斯等人在回顧21世紀初期的歷史學時明確指出:“探究情感在歷史中的作用”已構成歷史寫作的趨勢和重點之一。隨同情感史而來的,則是對其研究方法和書寫方式的思考。推動各學科間的成果交流能形成更加完善、深入的情感史思想網絡。情感史的研究或將推動歷史書寫的改變。情感史是一個新穎的研究領域,它的方法論與理論基礎仍然處在發展階段。
羅平漢: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如何提出來的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特別是土地革命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總結,寫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理論文章,分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論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1939年底1940年初,毛澤東在進一步總結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戰爆發以來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接連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在中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并對它作了系統的說明。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現階段民主革命和未來建設新中國的一系列根本問題。
魏玉金:抓實基層 夯實基礎
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黨員干部,結合基層實際給“十四五”規劃編制提幾點建議:精準推進全民普法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積極構建精準互動式普法工作新模式。加快推進強鎮擴權工作。健全完善務實高效的用編用人制度。探索適應實際的財政管理模式。合理確定鄉鎮經濟社會管理權。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加大對基層衛生服務的投入。加速全科醫生培養。強化公共衛生應急服務。加大對基層普高教育的投入力度。
吳協恩:建議增加農村的文化設施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結合華西及周邊鄉鎮的實際情況,我對“十四五”時期“三農”問題有三點建議:一是以差異化的理念,發展農業產業。農村產業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實現產業興旺,需在尊重不同鄉村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差異化的產業發展。二是以高質量的規劃,改善農村生態。建議因地制宜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生活條件,保持鄉土特色,體現農村特點;建議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和農房建設用地需求,以高水平規劃引領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確保既好看、又實用,更有利于生產生活。三是以“富腦袋”為導向,提升農民幸福感。建議增加農村的文化設施,把文化土壤培育起來、把文化氛圍營造起來,增強農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建議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尤其是要在教育、醫療、養老、衛生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老百姓更加看得見、摸得著。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