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何謂“中國文化基因”
何謂“中國文化基因”?這是指保證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不曾斷裂、屢經沖擊嬗變不脫底色、固本培元且又與時俱進、開放包容樂與他者交流的基本文化因素。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究其特質,首先,中國文化基因尊崇“大道”。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皆奉“道”為最高價值,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儒家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法家亦肯定“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而中國人歷來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形成和諧共處與發展的關系。
其次,中國文化基因倡導“中和”?!墩撜Z》記載孔子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知中守和實乃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處世宗旨。
再次,中國文化基因秉持“仁義”?!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不妨作一譬喻,假如“仁”是一條連接社會系統各個要素、社會不同階層、理論各派學說的橋梁和紐帶,那促使人們無所畏懼地踐行這條通達四方之仁路的就是“義”。
最后,中國文化基因與時偕行?!兑捉洝返溃骸皳p益盈虛,與時偕行。”中國文化基因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好比海納百川,將眾多大江大河匯入一脈,在歷史進程中自強不息,不斷整合其他異質文化資源以發展完善自身。由之,數千載來,中國文化基因以“大道”為至高意義,秉“中和”為總體原則,將“仁義”當作實踐途徑,視變革為必經階段,從而兼普遍性、獨特性和選擇性于一身。
揆諸未來,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理念體系將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和新型智庫攻關的重點。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此即是對于中華文明體系四方面特質的凝練概括,對于今后中國文化基因理念體系的提煉,具有很好的示范價值。
李志明: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共治共享,內涵豐富、意義深刻?!肮步ā本褪且獔猿秩嗣裰黧w地位,依靠全體人民共建發展成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巨大智慧和決定力量?!肮仓巍本褪且獔猿忠揽咳嗣袢罕娭卫韲液蜕鐣?,優化社會治理多元主體格局,支持人民群眾通過多種方式有效參與社會治理,把人民當家做主落到實處。“共享”就是要堅持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和治理成果,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朝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共建共治共享,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共建要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共治要以體制創新為關鍵,共享要以公平正義為保障。
?
李沂恩、曲展:弘揚憲法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新修改的黨章中。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告訴我們,只有維護憲法權威,才能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只有捍衛憲法尊嚴,才能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只有保證憲法實施,才能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只有全國各族人民弘揚憲法精神,自覺成為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才能依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劉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勇于探索、真抓實干,憑著一股開拓創新的拼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使得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同時,堅持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只要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堅定戰略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
王志誠:DECP數字貨幣的發展方向
從支付功能來看,中國已經有微信和支付寶,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ECP僅從流通中介和支付角度帶來的功能性改善并不大,但對安全性和反洗錢的作用將會比較突出。
DECP目前在全國選擇了有各自特色的試點城市,開始對各種應用場景進行測試,特別是最近推出的深圳紅包測試,是一個選擇比較巧妙的并只對收付這樣純粹功能的測試。目前切入點主要是替代M0(流通現金),當驗證成功并全面推廣完成后,其對M1(現金+存款)甚至是對M2(M1+金融產品)實現替代也很容易,如何與現存支付融合并實現平穩替代,可能是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問題。因為DECP目前設計是提供流通支付免費,這將會對目前支付機構形成比較大的沖擊。
?
王昌林、李曉琳:“四個強調”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突出“四個強調”推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
一是強調通過深化改革打造高標準市場體系。二是強調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三是強調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四是強調經濟、民生、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全面改革?!斗桨浮穼γ裆展┙o、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提出改革要求,對創新醫療服務體系、擴大辦學自主權、優化社會保障機制、完善文化體育運營管理機制等民生重點領域的供給機制改革作出突破性安排。
原文鏈接:把握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新機遇 推進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再深化
李錦: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內涵
企業家創新精神內涵將表現在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狀態上。創新初始表現在識變上。目前世界經濟正在發生巨變,中國經濟發展、改革創新、轉型升級都將面臨新的問題。企業家需要在沒有路的地方找到道路,需要發現別人之所未見;創新過程表現在科學應變上。在重大變化到來時,企業家應當處變不驚、處變不慌、處變不亂;創新結果凝結在主動求變上。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會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及時調研新的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
莫岳云:堅持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不僅研究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聯系,而且研究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形成發展規律和主要范疇等;不僅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發展歷史的研究,而且注重對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貫通性研究;不僅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各二級學科之間的分工協作,而且強調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共黨史等鄰近學科的交叉融合。
?
朱寶?。嘿Y本市場助力深圳先行先試
10月18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正式發布?!肚鍐巍诽岢鲆С稚钲谠谫Y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
首先,創業板注冊制的實施是重要保障。今年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下首批18家企業上市,標志著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正式落地。注冊制下的創業板,將進一步提升對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的服務水平,支持更多的優質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
其次,優化CDR制度將吸引優質企業回歸A股?!肚鍐巍吠晟苿撔缕髽I境內發行上市制度,推動具有創新引領示范作用的企業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CDR)并在深交所上市。此舉有助于打開境內外資本市場合作空間,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并逐步與國際接軌。
再次,優化私募基金市場準入環境將會更好地推動深圳創新創業發展?!肚鍐巍诽岢觯瑑灮侥蓟鹗袌鰷嗜氕h境。這有利于營造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場環境,進而推動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原文鏈接:資本市場助力深圳綜合改革試點 未來還將在多領域繼續發力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深圳應在更多關鍵領域勇闖“無人區”
2020年10月11日,備受矚目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發布?!秾嵤┓桨浮分腥蟾哳l動詞分別是:探索、支持、完善。
“探索”一詞,意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多方尋求答案的過程。過去的4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設者們敢闖敢試,開創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這正是深圳在探索中不斷前行的深刻寫照。
“支持”一詞,主要有“支撐,撐住”以及“贊同,鼓勵”的含義。在支持主要表現為“支撐,撐住”含義時,屬于對深圳“已有改革實踐”的肯定與力挺;在支持主要表現為“贊同,鼓勵”時,作用對象就更為寬泛,既可以是“已有改革實踐”,也可以是尚未形成實踐的“改革藍圖、計劃或設想”。
“完善”一詞,一是指完好、完備、完美;二是指“使趨于完美、完備”。在政策性文件中,其意主要是后者,即“使已有的改革實踐趨于完美、制度趨于完備”。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