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李爽:核心技術是國家進步的動力之源
核心技術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賴以發展進步的動力之源。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我國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舊沒能完全扭轉。想要彌補核心技術的短板,中國必須也只能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不代表盲目冒進,遵循突破核心技術的現實規律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前提。首先把握核心技術的理論基礎,其次才能走好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之路。同時要著力完善核心技術產業生態,落實科技產業制度保障同社會各界一道共同形成突破關鍵技術的制度合力。
?
周成功:傳統產業亟待新生
日前,2020中國國際黃酒產業博覽會暨第26屆紹興黃酒節在浙江紹興開幕。小小黃酒,不僅是一樁生意,還映射出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軌跡。
黃酒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較高的營養價值、綿延不斷的釀制技藝,完全具備更上一層樓的潛力。在當下的巨大變局中,黃酒業迎來的是危中有機、機大于危。黃酒業面臨的新老問題如何破解?筆者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浙江黃酒企業已經集聚國內數量最多、代表黃酒釀制最高水平的人才,但是營銷管理人才還遠遠不能滿足黃酒業開疆拓土的需要。優秀的營銷管理人才需要有開闊的視野、先進的理念、較好的行業資源等,黃酒企業引進優秀營銷管理人才勢在必行。
?
徐向東:全力推進書香社會構建?? “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一個國家養成全民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新時代要全面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全力推進書香社會構建、促進全民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界協同發力、共同推進。要堅持需求導向,根據百姓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閱讀服務。要堅持特色發展,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閱讀活動。堅持統籌協調,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以城帶鄉,著力補足農村閱讀短板,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服務體系。加大閱讀內容引領,加強優質閱讀內容供給,積極推動青少年閱讀和家庭親子閱讀。黨政機關和黨員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終身閱讀的良好社會風尚。
?
王學斌:今后五年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目標,未來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三個層面,從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提升公共文明素養等方面發力。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即將完成,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事業部門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勢必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化產業肩負著生產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任務,這也促使我們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領域的數字化建設,彰顯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從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
付偉: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是鄉村振興抓手??? 目前,縣域城鎮化趨勢十分明顯,一部分經濟收入較高的返鄉農民工通過“打工掙錢、縣城買房”的方式實現了縣域城鎮化。縣域城鎮化有著很強的代際分化,即使那些已經進城買房的家庭,老人也很有可能還在農村,呈現出家庭在城鄉之間“撐開”的格局,這些進城人口也成了在村莊和中小城鎮、縣城流動的城鄉“兩棲”人口。人口在縣域內不同城鎮節點的分布和城鄉之間的兩棲流動,將是未來中國城鄉關系格局中的常態。
工農關系也發生了重要變化。許多農村都發展了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業,或者利用本地優勢資源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業、服務業。許多地區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充分利用鄉村資源、勞動力發展了新業態。在新技術應用的背景下,許多地區也通過“數字下沉”和“產業升級”方式,發展了數字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鄉村產業。鄉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是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一環。
?
傅智能:做全面融入“雙循環”的堅定踐行者??? 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和消費市場形成了具有滿足規模經濟的要求,具備依靠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經濟效率基礎。“十四五”期間,“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湖北帶來重大機遇。必須充分發揮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功能,不斷提高武漢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和國際合作的層次。加快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實施創新平臺工程,積極爭取再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建設國內樞紐型技術轉化中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從戰略高度抓緊追趕數字經濟發展步伐,發展高精尖產業。充分利用交通設施便捷、發展基礎雄厚、網點布局完善、高端消費業態集中、購物環境優越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區域商貿輻射功能。推動國際多式聯運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物流體系,構建世界級客貨運樞紐平臺,組建跨國物流公司,建設跨境物流機構、集散中心和電商平臺,使武漢成為促進“雙循環”的重要物流樞紐。
?
張宇燕:“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的五大機遇??? 一是疫情沖擊快速縮小了中美之間的產出差距并產生強大的慣性,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已有的大市場效應,從而為我國運用市場規模優勢構筑良性外部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二是我國抗擊疫情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率先實現生產和生活的正?;鰪娏耸澜缃洕鷱吞K的信心,凸顯了我國制度優勢,提升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三是隨著經濟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的提升,特別是我國順應各國人民對合作共贏的普遍訴求,提出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新體制主張,增大了我國在參與和引領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和完善方面的話語權。四是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在線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加快運用,將持續驅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加速成長。五是成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諸項挑戰的過程便是化危為機的過程,并特別表現在借供應鏈調整壓力以完善國內產業布局的過程之中。同時,美西方內部不斷激化的社會政治經濟矛盾,無疑將成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掣肘。
?
劉振所:新時代是實干的時代??? 新時代是奮斗的時代,更是實干的時代。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十四五”時期“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前景光明,任務艱巨。當前,我軍正處在攻堅重塑、轉型建設的深入推進期,無論是推動治軍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進一步釋放改革效能,還是探索現代化戰爭制勝機理,提升練兵備戰質量和水平,都呼喚我黨我軍創業之初那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那種只爭朝夕、苦干實干的拼勁。用拼搏成就精彩,用奮斗鑄就輝煌,才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
黃群慧:產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 從整體上評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其優勢十分突出,劣勢也非常明顯。突出的優勢是我國產業總量超大規模、配套體系完整,但是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基礎能力低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低端產業過剩、高端產業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比較嚴重。產業基礎能力薄弱問題已經是制約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最為關鍵的問題。實際上,我國的產業基礎能力是與高速增長的發展方式相適應的,要適應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打破原有經濟發展路徑,這就要求“再造”產業基礎能力,要從重視應用研究轉向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強調模仿創新轉向更加強調原始創新,從鼓勵迭代性技術創新轉向更加鼓勵顛覆性技術創新。
?
張田勘:普及救護知識得緊跟時代??? 在中小學開展自救互救培訓是過去急救培訓的常態,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技術的研發和投入使用,也使得自救互救需要緊跟新時代和掌握新技術,讓自救互救成為一種真實的技能和本領。如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這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給予電擊除顫,非專業人員也可以學習使用。如果在最佳搶救時間的“黃金4分鐘”內使用AED,可以有效搶救心跳驟停病人,防止猝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心跳驟停病人,盡管周邊環境也配備了AED,如地鐵和公交車站,但不只是中小學生,就連很多成年人也不敢使用,原因既在于不會用,又擔心負法律責任。事實上,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得到解決。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