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通:要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域在國家治理結構中處于關鍵層級,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以城帶鄉的引擎作用、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與基層相比,市域具備完整的社會治理體系,具有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和調動一切治理因素的天然優勢,化解突出矛盾和重大風險的能力更加明顯,但治理對象復雜多樣、治理風險嚴峻重大。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積極謀劃、認真推進,才能更好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更好促進治理理念、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賈康:應系統認識需求側改革
什么是需求側改革?在推動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過程中,中央明確強調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有系統論的思維,所以在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變的情況下,也需要把需求側改革的概念明確表述出來,以利于在系統配套把握的高度上更好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概念上,不能把需求側改革理解為有些人所說的“風向變了”,這就等于否定了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方面仍然在供給側,所以要扭住它;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也還需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推進相關制度安排的改革,在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消除與制度安排相關的堵點,使需求的釋放比較暢通,讓需求形成和需求釋放的機制,在配套改革中得到優化,達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的更有活力的發展局面,這便是系統論思維的邏輯。
高曉虹 趙希婧 田香凝: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明確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于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張忠煒:中國古代律令體系的根本變化:由合而分
粗略瀏覽今所見秦漢律令篇名及具體內容,可簡單歸納其主要特征如下:其一,集類成篇,一事一律。其二,諸法合體,不限刑律。其三,因俗而治,不易其宜。如果說這是秦漢律令外在特征的話,那么,由秦漢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律令體系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合而分——秦漢時代無所不包的律,內容漸趨窄化,多與“正罪名”相關;其余內容,或歸屬與令典,或歸屬于禮典,或歸屬于政典,并立而存。
卓澤淵:法治社會建設最為基礎
就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之間的關系來說,我們可以作多種概括。也許可以認為,法治國家是總體描述,法治政府是其中的上層建設,法治社會則是其中的深刻根基。
法治社會是法治政府的根基。法治政府在狹義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法治化的成果,在廣義上是指所有國家公權力及其體系的法治化狀態。不論如何理解法治政府,它都是建構在客觀的社會基礎之上的。在一定意義上,政府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概念與存在,政府的管理活動必須以客觀的社會實際作為存在空間,作用于現實社會。沒有社會整體與普遍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就沒有應有的基礎,也就難以建立。法治政府的大廈也會因為漂浮在非法治的社會基礎之上而不牢固,也會因缺乏應有的根基而無法成功。
黃寶榮,張叢林,鄒秀萍:新型污染物風險防范體系亟須完善
新型污染物是指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目前已明確存在但尚無法律法規和標準予以規定或規定不完善,危害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所有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常見的新型污染物包括環境內分泌干擾物(EDCs)、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微塑料、抗生素等。雖然新型污染物在環境中通常濃度較低,但因其具有易富集、難降解、較穩定等特點,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依然構成較大風險。
總體來看,我國新型污染物風險防范體系正處于多點推進、逐步深化的發展階段,過去單項突破或局部突進的改革方式已難以適應新型污染物風險防范的現實需求,必須進行系統性變革。新時期,我國新型污染物風險防范體系的完善方向是:堅持問題導向,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推進評估監測、深化科學研究、落實保障措施,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閆春梅: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深層次原因
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比如孩子本身有注意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差,情緒不穩定,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等問題,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方式問題。有些家庭父母教育方式是大包大攬,溺愛保姆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忽略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充滿矛盾沖突打罵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期望值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給孩子各種壓力,讓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有些孩子從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兩代人或者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常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無所適從,或者撒謊獲益。
還有一方面是教育模式的不確定性:小學的教育方式和中學教育模式接軌上出現偏差。小學回家沒作業,中學作業寫不完。小學快樂教育,中學應試教育。
王心源:空間考古大有可為
考古學家注意到,有地下遺存埋藏的土壤上農作物或者植被的長勢會有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從空中觀察會更為清晰。如今,能提供豐富信息源的遙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發現遺存”,而是包含人文、自然數據以及不同格式的地球大數據的多種信息源的綜合利用。可以說,我們從遙感考古走向了空間考古。
空間考古是遙感考古的繼承、發展與飛躍,它不再僅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臺的遙感空間觀測技術,而要綜合其他的廣義遙感考古技術與方法,包括地球物理探測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衛星導航定位、虛擬顯示等,并結合環境生態學、環境考古學等交叉學科開展綜合分析。
徐洪興:張載哲學的當代價值
張載哲學最終的落腳點在其《西銘》的“民胞物與”上:“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這就真正回到了中國哲學文化的根上,整個宇宙是氣的大化流行,所以是萬物一體。張載用他的氣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哲學架構下統一了起來。再進一步言,張載的《西銘》突破了佛教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理論,佛教認為人總是要走向死亡的,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張載用不同觀點處理了這個問題,人是什么?是氣。氣是不會滅的,是生生不息的,這實際上解決了人的最后存在的問題,即生命以后的存在問題。《西銘》的結語是“存,吾順事;沒,吾寧也”,活著,我就好好干,死了,我問心無愧。死后呢?按《周易》氣之“生生不息”理論,就像寓言“愚公移山”中說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中國人把這種不朽的言說轉成“三不朽”理論——在此世立德、立功、立言。可以說,張載哲學這個環節在中國思想發展演變史上非常重要。張載哲學的當代價值也在于此。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文化既要吸收優秀外來文化,也一定要明白我們的根在哪里,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實現“和而不同”。
張蔚文,孫思琪: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依然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但相較于強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落戶人數,“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關注人的需求,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由重“量”到重“質”的轉變。“十四五”時期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需要從以下方面切入。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高質量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絕不僅僅是身份標簽的轉化,也是人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是“市民化的人”更加現代化、更加全面自由發展的過程。“十四五”時期的新型城鎮化將更加注重滿足人們對自身素質提升、美好人居環境、公平包容社會的需求,提高新市民對城市生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更高層次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不被標簽化的“每個人”都能在更加包容的城市中有尊嚴地活著,使城鎮化的成果“惠及全民”。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