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品:建設現代化國家需要人口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重要標準是實現人口現代化。所謂人口現代化,是指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日益提高的過程。隨著我國人口再生產模式的轉變,有四個問題需要予以重點關注:
人口老齡化問題。權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與生育率偏低相對應的,就是人口老齡化問題。新形勢下,有必要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生態環境共生協調問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機械強調絕對意義上的環境保護,而是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關系,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倡綠色、開放、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人口素質現代化問題。有必要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提高人口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人口結構現代化問題。實現人口性別現代化,重要的是實現兩性在數量、素質和結構上的均衡。
張暉: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隨著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農業生產方式兩大矛盾凸顯:小農戶的生產方式與市場化、社會化生產要求的矛盾;土地的細碎化、分散化與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要求的矛盾。這兩大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導致農業不強、農村不美、農民不富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為此,首先就要推進農業生產技術條件變革,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其次,必須推進農業生產組織變革,構造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最后,還要強化制度性供給,催生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袁幽薇:中國經濟從復蘇走向再平衡靠的是什么
首先,有效防控疫情。中國政府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使得疫情在全球蔓延反彈的背景下,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使得一度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消費市場和部分服務業實現穩步復蘇。
其次,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中國政府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的同時,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穩住經濟基本盤創造了條件。同時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貨幣政策及時靈活適度、財政政策積極有為,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等具體助企紓困政策及時精準到位。
最后,堅持擴大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也不是應對疫情的權宜之策,而是中國經濟實現長期健康穩定長遠發展的戰略之舉。
宇文利:扎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理想信念教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社會政治文明固本培元、凝神鑄魂。其次,在項目建設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新時代政治思想建設中居于首位,是引領性、指導性的學術研究和思想武裝工程。公民道德建設、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社會誠信建設、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和網絡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社會文明系統的核心內容,對于文明思想的社會化、大眾化至關重要。最后,在文化建設上,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文化、社會主義的精神文化、志愿服務的行為文化、社會誠信文化、勞動幸福觀和網絡文化是支撐新時代社會文明價值體系的基礎文化,對于打造堅實的社會文明基礎意義重大。
吳燁:把綠色發展鐫刻在中華大地上
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呵護綠水青山、厚植綠水青山,轉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堅持高標準防治污染,持續改善環境質量。要把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實踐“兩山”理念和環境保護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全過程。
堅持高質量發展,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大力建設“兩山”創新實踐基地。在產業體系、布局、結構以及生產鏈條中全方位融入“兩山”理念,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努力讓產業結構變新、發展方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讓綠水青山在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過程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創造高品質生活環境,維護群眾根本利益。要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導向,以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為核心,建設美麗家園,改善生活品質,實現綠色惠民綠色富民,提升全社會獲得感。
探索高效能制度支撐,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一是完善政策支撐機制。二是完善法治支撐機制。三是完善技術支撐機制。四是完善金融支撐機制。五是完善治理支撐機制。
劉俊:扶貧類節目要避免消費貧困的套路化傾向
扶貧類綜藝節目作為文化藝術產品,有獲取經濟效益、流量收益的適度訴求。但作為文化藝術作品,它還應有社會價值引領、政治站位堅守的更高追求。要避免一味地“消費”農村,切實幫助農村拍攝地解決發展問題。這種幫助是多層面的,既可以是節目影響力給拍攝地帶來的宣傳效應,也可以是通過在節目拍攝過程中邀請專家學者到當地調研的方式,為拍攝地的發展提供建議報告的思路引導,還可能是通過節目明星嘉賓的深度介入為拍攝地發展引入的各種社會資源,甚至還包括以節目秉持的正向扶貧理念矯正當地發展的一些不良傾向。
扶貧節目特別是專門聚焦于扶貧主題的節目應將能否實際提升拍攝地的經濟收益作為切實目標。節目組應該重視直播帶貨的經濟收益、明星和企業家推介當地產品的銷售情況、當地借節目打造文旅品牌的宣傳效果、文旅專家和學者嘉賓為當地經濟發展獻策的有效性、協助打通貧困地區產品生產銷售營銷的環節等,甚至要在一定時期內對當地發展進行持續性關注、協調、投入和呈現,使扶貧成果既“長效”又“常效”。
張軍擴:中國減貧的成功之道何在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以來,中國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脫貧攻堅制度、組織和政策體系,其中比較重要的舉措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將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定兌現承諾。二是推進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有針對性地制定扶貧政策。三是將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有效結合,構建全政府、全社會的“大扶貧”格局,努力攻克消除深度貧困的“最后一公里”。四是中國減貧實踐始終以貧困人口為主體,強調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幫助貧困人口徹底穩定脫貧。
中國的實踐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鑒。推動全球減貧治理,重點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政府應當堅定秉承并堅決兌現消除貧困的承諾,將減貧納入國家長期發展議程;其次,應當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戰略和減貧政策,適時動員全政府、全社會的力量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最后,增強政策執行力,建立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將政策轉化為行動。
王春法: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需要讓博物館里的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轉”起來,即依法依規加大文物統籌協調力度,建立健全館際文物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覽巡展常態化制度化,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智”起來,就是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動”起來,就是加速文物活化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不斷優化傳播內容、豐富傳播渠道,加強觀眾與文物互動,使古老文物在當代煥發新的活力。
讓文物活起來,要守正創新、塑形鑄魂。這就要求文物工作者做好研究工作、提升學術能力,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屬歷史階段的故事,在活態展示與創意傳播中準確闡釋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觀念。
讓文物活起來,要讓文物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博物館的展覽展示、闡釋傳播要順應時代潮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創新方式和方法,拓寬視野和渠道,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張麒:《紅樓夢》里的經濟與吏治問題
我們在研究《紅樓夢》經濟問題時發現,封建時代的清代康雍乾三朝吏治相當腐敗,嚴重地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紅樓夢》的護官符一節,透徹明了。一個人,到一個地方為官,主事理政,是不能講正理、明決斷的,要看上面的臉色,考慮各方面盤根錯節的關系,葫蘆廟里沙彌子那門子對賈雨村所說的“護官符”只是藝術化、典型化的集中表述,真正的官場現形記恐怕比這個還深奧得多。人命官司他卻視為兒戲,自謂花上幾個錢沒有不了的。”官官相護是封建王朝的鐵規矩,“各省皆然”。
吏治腐敗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對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呢?《紅樓夢》為我們一一列出。賈府榮國府一門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賈政在朝廷戶部弄了個四品官,舉家就覺得不得了,那賈赦呢,也承襲了一個官職,整日里游手好閑的,惹了許多是非。寧國府賈珍的兒子賈蓉在妻子秦可卿死后,也要在出殯的時候弄個官職頭銜(那是花了2000兩銀子買的)來顯擺。
當官自然是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賈政就是這種既得利益者;賈府是官家,那還有比他家更大的官家呢,自然就要打點、進貢,還要遭受無窮盡的刁難和盤剝了。
劉云生:親兄弟為什么還要明算賬
“親兄弟明算賬”是經典的法權表達,有利于避開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風險、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親兄弟是自然法上的身份賦予,明算賬是契約法上的利益聯合與風險共擔。
首先,實現身份和財產的有效分離。家業分離是中國近代家族企業形成的前提和標志。
其次,實現利益關系的清晰定量。“親兄弟明算賬”實際上反映了諾斯產權經濟學的基本內核:只有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核算透明,才能節縮交易成本,降低費用,減少摩擦,約束偷懶、作弊、疏忽等行為,還能夠有效激勵,形成穩定預期。
最后,實現利益風險的合理分配。按照兩個分離的理論和邏輯,“親兄弟明算賬”既實現了兄弟間資產的公平分配,實現了經營的自主管理,實現了風險的自我承擔。
簡單總結一下,親兄弟明算賬涉及兩種不同的話語情景和交往規則:一類是純身份的血緣親情關系,一旦到了急難、危難時刻,應當同舟共濟,這是基于特定身份而產生的道德義務;另一類是兄弟之間財產獨立,攜手合作創業,身份法的兄弟就轉換為生意伙伴,必須踐行契約精神,不能以人倫親情掩蔽、稀釋、弱化經濟利益。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