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流動人口持續下降意味著什么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流動人口,但這個群體的規模過去幾年連續下降。流動人口數量的變化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直接導致流動人口下降。另一方面,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將大批流動人口推出城市、拉回流出地。與此同時,產業梯度轉移使不少農民工不需遠距離遷移,就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流動人口規模下降是我國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表征之一,但更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信號。如今,我國經濟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從數量轉向質量。流動人口的數量在減少,但素質卻在不斷提高。當然,我們也需看到流動人口減少可能帶來的挑戰。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素質依然與經濟發展的要求不匹配等,正在對我國傳統競爭優勢構成沖擊。而勞動力逐漸離開大城市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而且會對中小城市特別是縣鄉鎮等基層單位的承受能力造成考驗。
熊丙奇:考研熱折射出人才評價存在的問題
2020考研“大戰”結束,報考人數達377萬,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數記錄。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時向學生灌輸“準備考研”“把考研作為第二次高考”的觀念。為提高考研成功率,這些地方本科院校圍繞考研科目開展教學,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生的生源素質,也影響本科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競爭力。以提升學歷作為考研的主要目的,還與用人單位招聘中不斷抬升的學歷門檻要求密切相關。因此,“考研熱”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和人才評價存在的問題。如果本科院校堅持學歷導向辦學,用人單位堅持以學歷論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學歷情結”“名校情結”就難以消除。這將導致在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后,依舊存在嚴重的教育競爭焦慮,很難形成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盲目追求學歷提升的考研熱,會加劇學歷泡沫,制造教育浪費和學歷高消費。引導考生理性考研,有賴于有關各方對暴露出的學校辦學與用人導向問題,進行深入的改革。
林閩鋼:前瞻研究相對貧困治理問題
相對貧困是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相對貧困治理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黨對貧困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總結我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勢,最大程度形成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社會合力。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相對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的主要原因。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就相對貧困治理而言,做好普惠性工作,需要補齊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好基礎性工作,需要在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減輕、低收入家庭生產幫扶和就業幫扶、按需救助低收入家庭等方面,完善相對貧困家庭的紓困措施。做好兜底性工作,需要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完善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機制。
朱海就:數字經濟包含兩個“知識過程”
數字經濟包括兩個知識過程,一是“隱含知識”變成“明晰知識”的過程,二是“明晰知識”變成“數字化知識”的過程。
第一個知識過程是把頭腦中的隱含知識轉化成明晰知識的過程,這也是生產產品的過程。如寫文章,編程序,設計一件產品等等都是這種知識的轉化。通過這個過程,把未編碼知識轉化為編碼知識。知識編碼之后,才可以傳遞給其他人。產品就是一種已經明晰化了的知識。也是知識的載體,銷售產品也是傳遞知識。這個知識轉化過程是發生在頭腦中的“行動”,是數字技術無法替代的。
第二個知識過程是把明晰知識變成數字知識的過程。“數字化”發生在這個階段,而不是發生在第一階段。通過數字技術,對產品和生產過程進行數字化。當然,數字化的不僅是產品本身,還包括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數字化。當企業家認為這些環節可以使用數字技術,并且有利可圖,他就會進行數字化。
要說明的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是由數字技術決定的,而是由企業家的行動決定的。沒有價值的發現,就沒有數字技術相關資本的投入,沒有數字技術相關資本的投入,也就不會出現數字經濟。
許維鴻:比特幣被濫炒,但數字金融方興未艾
比特幣是數字貨幣,但僅僅是眾多數字貨幣中的一個;比特幣被一些資金追捧,并不代表著所有的數字貨幣都會被追捧。恰恰是因為數字貨幣概念被“濫用”、市場機構發行了太多種類的數字貨幣,全球數字貨幣早就被“濫發”,其中真正有實際價值的數字貨幣并不多。比特幣雖然不是真正的貨幣,也不可能取代法定貨幣,但是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有錢人都想“收藏”一個,致使比特幣成為一個值得“長期炒作”的資產,因而近期受到市場熱捧。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加密數字貨幣每天都在直接服務跨境結算、清算,進而提升了跨境貿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別是對中小貿易商有利。正是看到這一點,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例如瑞士、新加坡等,都在積極研究金融監管如何規范數字貨幣的發行與交易。
陳平 馮賢亮:從經濟史到文化史:傳統江南研究的若干問題述評
唐宋以來的江南,已建構成中國最重要的經濟與文化中心。江南不僅是中國的江南,也是世界的江南。自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大討論開始,江南地區的歷史與故事,一直是各個論域經常擇取的例子。以江南為區域的研究,既是社會史、文化史的路徑,也是構建總體史的一個有益取向,從區域變動與發展中呈現國家史,而國家的角色與作用在區域歷史中得以體現。同時,江南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區域比較的重要對象,在中國區域發展史中頗具核心性,是討論中國歷史發展的總體樣貌與基本特征以及各種問題意識歸納的試驗場。“江南”在經濟史、政治史與社會文化史等研究層面中得以交疊呈現,但政治史的關懷仍應強調。
王宇:簡論元人對《宋史》的評說
《宋史》全書問世后,立刻引起了以黃溍、宋濂、楊維禎為代表的元代學者的重視,他們在認真研讀了《宋史》以后,肯定了其史料價值,并將其運用于對宋代史的研究和史籍勘誤。同時,他們也指出了《宋史》的不足之處,一是史料采擇、史實考證不夠精審;二是列傳失收重要人物甚多;三是史法體例不正(主要指遼金宋三朝的各為正統)。元人的《宋史》研究在史料占有上超過了明人,對《宋史》的糾謬補正也為明代《宋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對元代《宋史》研究進行梳理,不僅可以彌補《宋史》研究從成書到明代之間的一段空白,對豐富當代的宋史研究、拓展史學史研究的視野,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啟示價值。
陳辭:如何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擴大內需,并不是單純地指“擴大總需求”。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抓住發展機遇,扎實推進擴大內需的系列舉措。內需潛力的進一步釋放,有賴于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是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二是通過改革釋放消費潛力。三是處理好釋放內部潛力與擴大開放的關系。
拓兆兵:下好東西部地區協同創新這盤棋
近日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56.11%,比上年提高4.35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三;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比上年上升4位,是全國位次上升最快的地區。近年來,在科技部的支持和統籌協調下,寧夏持續加強與東部地區對接,催生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為寧夏加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欠發達地區走開放創新之路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新的歷史時期,東西部地區協同創新大有可為。近年來,西部地區對創新的渴求前所未有,創新愿望強烈。隨著東西部地區扶貧協作機制的實施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東西部地區之間交流合作日漸緊密,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做好東西部地區協同創新工作,應做好以下幾點。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原則;聯合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園區;柔性引才壯大創新力量。
李紅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自貿試驗區大有可為
自貿試驗區不僅肩負著全面深化改革與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使命,還擔負著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動力更強、結構更優、質量更高增長極的重任。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高水平發揮自貿試驗區的作用,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自貿試驗區體現新作為需要探索有效路徑。一是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全面激發改革創新活力。二是實施自由貿易港戰略,加大系統集成創新。三是加快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特色化探索要有新突破。四是大力推動金融創新,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五是對標國際貿易監管新規則,積極拓展新型貿易方式。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