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長明:錢學森的“神仙會”決策模式
在“兩彈一星”研制攻關階段,錢學森開創了一種后來被稱為“神仙會”的決策模式。他每個星期天下午把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四位總設計師和莊逢甘、林爽等專家召集到自己家里,討論導彈研制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錢學森請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發言不分主次、不論對錯,暢所欲言、各顯“神通”。當時這種會議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神仙會”。
關于決策模式,堅持“程序正義”。如果意見一致,現場決定方案;如果意見不一致,又無需現場定案,則留待下周繼續討論;如果事情緊迫,錢學森在綜合大家意見后給出自己的判斷,形成定案并據此執行。
關于風險責任,堅持首長負責制。錢學森提出,按照經民主討論形成的方案,如取得成功,功勞歸大家;如果失敗,責任由作為決策者的他承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將黨的民主集中制決策模式“跨界移植”到“兩彈一星”研制之中,做到了最大發言權(民主)與最終決策權(集中)的最佳配置、決策科學化與決策民主化的合理轉化、敢于放權與勇于擔責的有機結合,對于攻克工程研制過程中遇到的緊迫技術難題、規劃技術發展方向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時任國防部五院自動控制研究室主任梁思禮認為:錢老很謙虛,也很民主,他奠定了中國航天技術民主決策的優良之風。在他直接領導我們搞工程的日子里,他的技術民主傳統發揚得特別好,很多問題跟大家一起討論商量。從其成功經驗可以看出,“神仙會”恰恰體現了錢學森作為技術領導人的大家胸懷和戰略遠見。
鄧新華:對“管制俘獲”理論的補充
所謂“管制俘獲”,核心的意思是說,有些產業的從業者自己有對管制的需求,于是自己主動尋求、維護行政管制,被管制者和管制者形成利益共享的格局。改革的過程中,總有人是先突破管制的,也總有人會努力拉住那些率先突破管制的人。所以,管制不僅會造就一些人基于自身利益要求繼續維持管制,還會影響人們的觀念,讓很多人覺得管制是“公平”的,于是他們基于錯誤的公平感,要求繼續維持管制。這需要經濟學者更多地普及經濟理性,讓更多人懂得經濟學的邏輯,他們才能看清自己的利益,變成改革的推動者。
張冠梓: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興起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法律人類學是傳統法學和傳統人類學在外延上的“擴張”與“互滲”。它主要從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角度,來探討人類學早期的法律制度在不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的動態性研究等問題,后來又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當代社會的法律制度、秩序規范乃至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律人類學廣闊的研究視野與微觀的研究進路不僅能夠拓寬傳統法律史學、法律文化研究的討論空間,亦能幫助我們多向度地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
要推進此項研究,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從以下四點著重發力。處理好法學和人類學之間的界限和張力。厘清法律人類學的研究脈絡與學術旨趣。樹立具有法律人類學學科特質的問題意識。保持好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距離感。
那艷芳:如何在司法領域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
公正與效率是司法的永恒價值追求,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落腳點”和“試金石”。如何解決司法能力不足與人民群眾對司法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是司法機關面臨的重要挑戰。如何在司法領域處理好公正與效率之間的關系,成為司法體制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這要求司法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崇高價值,在更高層次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
實現公平正義是司法的本質要求。司法公正包含著對司法效率的要求。誠然,遵守程序公正,致力于程序公正是司法機關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司法個案只追求效率而忽視程序公正,那這樣的司法行為就不具有正當性。但在追求程序公正的同時,司法也必須要追求效率。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充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
金夢:加強檢察公益訴訟的制度保障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檢察公益訴訟作為一種新型的訴訟類型,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形成了許多共識,在助力依法行政、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但還存在規則供給不足、制度銜接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適度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以更加合理、科學、明確的程序規范來加強檢察公益訴訟的制度保障。
尊重檢察公益訴訟的客觀規律,明確檢察公益訴訟的目的。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訴前程序規則,明確檢察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和管轄原則。創新檢察公益訴訟的裁判方式和方法,確立檢察公益訴訟的監督執行體制和機制。建立健全檢察公益訴訟激勵機制,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價值理念。
熊丙奇: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桿,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胡娟、陳嘉雨: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新的生產模式更加以問題為導向,更加建立在跨學科、多樣化的基礎上。因為復雜、重大問題的解決,往往不是單一學科、單一方式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元整合與跨學科的研究。跨文化能力是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跨文化人才培養有助于涵養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跨文化人才培養能夠開闊人的視野,推動知識創新。
潘文軒:構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確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和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著力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共同富裕要在做大“蛋糕”基礎上分好“蛋糕”,依托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求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高惺惟:供給側需求側共同發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既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現實力,也需要注重需求側管理尋找動力,進而邁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一步。
耿化敏、呂曉瑩:中國共產黨黨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共黨費研究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起步、21世紀頭十年的發展和2012年新時代以來的拓展三個階段。在制度、歷史與現實的維度下,其研究主要聚焦于黨費理論、黨費發展史與黨費工作創新,形成以政黨比較為導向的理論型研究、以歷史考察為導向的經驗型研究和以黨務現實為導向的對策型研究的鼎立格局。既有研究在視角選擇、內容平衡和方法意識上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加強歷史與比較視角下的縱橫研究、深化政黨基礎理論研究以詮釋中國特色制度優勢、聚焦時代之問以推動制度創新是未來研究的進路。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