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雯:為何個別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具體規定為:“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現階段個別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具有理論與實踐的正當性。一方面,理論上其符合責任主義的基本原理。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未成年人身心發育水平顯著提高,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對嚴重暴力犯罪之惡的辨認能力,同時具備對不實施惡性暴力行為的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刑法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應當及時反映社會生活變化。在現實中,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已成為發生未成年惡性暴力案件較為集中的年齡段,個別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既體現了刑法的時代性與謙抑性,也以審慎的態度回應了民眾關切。
姜文來:通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我國地域廣闊,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農村依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加快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是構筑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的重要引擎。
將綠色農業發展作為重點,綠化農業生產過程。無論是農業種植(養殖)還是加工、運輸、消費,都將生態保護納入其中,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建立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雙贏體系。
通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就生態論生態,而是將生態振興與產業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將其貫穿始終,通過促進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結合農村實際,加快投資少、見效快、操作簡單、適應性高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建立美麗新農村。
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要像重視城市那樣重視農村,在還歷史欠賬的同時,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
樊鵬:數字科技逐步賦能鄉村振興
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當前,數字科技賦能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重要著力點。伴隨數字科技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在脫貧攻堅、產業振興和農村基層治理方面正悄然發力,科技正融入鄉村發展的各個場景。數字化在改變農村百姓生活點點滴滴的同時,也在推動著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當前,數字科技不僅成為城市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正在加速向農業農村廣泛滲透,為農村產業數字化建設和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過去兩年,鄉村數字經濟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邁出革命性步伐,取得重大成效。《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已經達到36%,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比重為10%。數字經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有利于對沖疫情不利影響,還可以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助力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冰啟:以專業化師德師風建設回應社會期待
有媒體援引教育部官方消息稱,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日前成立,作為教育部聘請并領導的、指導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專家組織,該委員會屬非常設學術機構,接受教育部的委托,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領域研究、咨詢、指導、服務等工作。
成立委員會的意義不言而喻,不過從我國有關部門設立的各類委員會的具體工作成效來看,確實存在一些委員會淪為“擺設”、搞形式主義等問題。對于新成立的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能否有效發揮作用這一問題,部分社會輿論顯示出并不樂觀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回應并消除部分質疑,恰是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不是缺建設師德師風的理念,而是缺落實。成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需要解決的正是師德師風建設如何落地的問題。
?
楊志成:找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
2021年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開局之年、起步之年,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做好謀劃,邁好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步伐。首要任務是找準發力點。
課程與教學改革,將是“十四五”期間學校高質量內涵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主動關注適應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把握課程改革本質,主動求變,科學應變,為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找到突破口和增長點。
學校德育與實踐活動體系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學校必須關注的重要發力點。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學校治理與文化建設,是學校高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發力點。學校要善于從未來學校文化建構上下功夫,把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辦學理念、治理體系、課程與教學、德育與實踐、教師和學生等辦學要素整體打造成高質量發展的學校文化。
此外,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這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沙紅兵: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分析性思維
在中西比較的參照系下,直觀感悟已成為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與特點的標簽之一。其實,古代文學批評既不缺乏也不可能離開分析性思維。這種分析性思維沒有采取西方科學—哲學傳統的純智性、純理論的形式,而是深植于古代社會、歷史環境,與傳統哲學、文化思維方式整體關聯,具有自身的多元探索與表現形態。起源于先秦諸子的“推”“止”結合的分析性思維對古代文學批評有著深遠影響。魏晉南朝時期,出現了較為純粹意義上的文學范疇的體認與提取;駢體文學的繁盛,把橫向對待、蔓衍的分析性思維推到極致。唐宋以后散體古文流行,線性貫通、推進的分析性思維也得到發展。分析性思維還參與到文學批評的系統性建構,讓系統處于潛在或開放狀態,參與到文學情境的想象與悟解,與直觀感悟共存共融。
盤和林:“公共戶”背后的政策理性與溫度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發布《關于在戶籍派出所設立“公共戶”的工作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指出,將在北京全局戶籍派出所推動設立“公共戶”,以解決暫不具備市內遷移條件的本市戶籍人員落戶問題,并根據“公共戶”臨時代管戶口的特性,實行“雙向強制遷移”的管理措施。所謂“公共戶”,與本地常住戶口一樣,在教育、子女落戶、房產交易等層面享受同等權利,但二者的區別在于“公共戶”沒有戶口簿,市民如有使用需求,可憑身份證開具戶籍證明。
當前,戶口可以看作是享受一個地區社會福利的入場券,即使是長期在某地工作、長期繳稅的居民,沒有戶口仍難享受全部福利。現行戶籍制度下,這種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在社會討論中長期受到詬病,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短時間內取消或是對戶籍制度進行大的改動又是不現實的。由此,一些緩沖的措施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北京推出“公共戶”正是這樣的嘗試。這一公共政策體現了人本原則、服務原則、均衡原則等公共管理原則精神。
涂永紅:人民幣匯率不宜過快上升
2021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達6.48,與2020年1月3日的6.9681相比,人民幣對美元升值7%;與2020年5月29日匯率年度最高值7.1316相比,人民幣對美元升值9.1%。一年之中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絕對值超過11%。
導致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比較復雜,除了中國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基本面快速恢復,貿易順差擴大及美元資本流入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即美國總統選舉造成的社會動蕩和分裂,國際投資者對美國政局擔憂,推動部分避險資金流出。作為SDR貨幣籃子中幣值最穩定、無風險資產收益率最高的人民幣,受到這些投資者的青睞,增加了人民幣的國際需求。
因此,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近期的人民幣升值,并非都是實體經濟外匯供求的反映,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短期避險情緒作用的結果。由于避險資金來去匆匆,而且規模較大,羊群效應明顯,容易引發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所以,需高度重視其對貨幣、債券、股市等金融市場的價格傳導和連鎖反應,提前做好金融風險管理對策,避免誤判、操作不當而蒙受較大的資產損失。
林維:適時運用重刑依法嚴懲腐敗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理解,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我們就必須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做到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疴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誅一惡則眾惡懼。”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一案被判處死刑,充分說明了中央懲治腐敗毫不手軟的堅定決心和雷霆手段,也充分體現了司法機關運用法治思維嚴厲懲治腐敗的決心和信心。
反腐敗斗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只有持續不斷地嚴厲懲治腐敗,從嚴打擊職務犯罪,徹底醫治腐敗頑癥,堅決祛除肌體毒瘤,我們才能鞏固、發展這一來之不易的壓倒性勝利,才能真正從制度上解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問題。而司法機關在嚴重職務犯罪中依法科學合理地適用死刑,既體現了死刑適用中的區別對待,反映了我們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理念,又充分體現了中央反腐的雷霆手段、鐵的決心、果敢決定和決策擔當。這一刑罰適用對于違法犯罪分子無異于霹靂之聲,必將促使那些已經實施了嚴重職務犯罪的人放棄僥幸之心以求寬大處理,也必將有力推動反腐斗爭的深入進行。
李開盛:疫情陰影下,周邊外交更加突出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同時也使國際格局更趨復雜。在風雨如晦的2020年,國家間關系波瀾增多,線下外交不同程度受阻。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外交依然取得諸多突破。其中處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的周邊外交,更是呈現不少亮點。
首先,“羊外交”“云外交”等鑄就合作抗疫典范。年初新冠疫情剛暴發時,蒙古國就創舉性地表示捐贈三萬只羊支持中國抗疫。其次,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反映雙方相互依存的現實。最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體現各方風雨同舟的決心。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仍于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協定。放眼未來,周邊無疑仍將是中國外交的首要和關鍵。不管接下來疫情形勢如何變化,中國與周邊關系仍將在2021年以及更長時間內保持充足動力。疫情只是催化劑,如下方面才是決定周邊在中國外交中優先地位的根本因素。
第一,大國關系走向迷離,周邊仍是穩定器。第二,在全球化面臨重組的今天,地區合作越來越成為優先合作方向。第三,周邊是實踐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要舞臺。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