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慶欣:制度優勢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
堅持全國一盤棋,站在總的高度上認識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就會理解我國現階段出現的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是基于效率差別和要素投入及其產出差距產生的必然結果,這不僅是給有條件加快發展的地區以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也能使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的地區暴露出潛在問題,為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提供針對性攻克方向,從這個角度看,南北差距問題只具有暫時性。同時,堅持全國一盤棋,國家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實施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實施區域發展援助、對口支援政策,構建以城市群、發展軸、經濟區等為支撐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從根本意義上解決地區發展差異問題,真正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
唐建偉、鄧宇:發揮南北比較優勢,持續推進協調發展
展望“十四五”,區域協同和區域平衡發展的任務更為艱巨、更為緊迫。未來,應立足區域特色、市場化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中補齊短板、發揮比較優勢。
一是尊重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強化產業優勢互補,緊跟數字經濟、新基建等新興產業發展機遇,賦能傳統制造業、重化工業等產業,進一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二是依托區域產業基礎,突出主導產業,形成以東部—創新中心+金融中心+消費中心、西部—能源輸出中心+高科技數據中心、中部—制造業中心+消費中心、東北—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區的區域新版圖,打造區域特色經濟,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三是統籌規劃北方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以重點城市、省會城市等為據點,以自貿區、經開區為依托,更多依靠產業集群效應,拓寬產業鏈和經濟輻射范圍,進一步拓展區域經濟增長新動能。
陳志鋼、程曉宇:“回頭看”是中國減貧事業的獨特經驗
十八大以來,中國逐漸探索出以瞄準貧困人口、找準貧困原因、針對性提供幫扶的精準扶貧方略,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的扶貧思想。2014年,首先對全部貧困人口實施了建檔立卡,形成了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但早期建檔立卡中存在一些由于標準不清、認識不準、程序不嚴導致的識別不準現象。為此,黨中央多次強調精準識別的重要性。
在黨和國家對精準性的重視與強調下,國務院扶貧辦實施了針對初次建檔立卡識別不準進行修正的“回頭看”工作。“回頭看”首先是對初次識別結果的一次全面檢查,但僅檢查還不足以破解識別難題。為此,“回頭看”通過做好“三個堅持”,逐一破解精準識別難題,有效提高了貧困戶識別準確度。一是堅持標準先行,破解標準不清難題;二是堅持做好培訓,破解認識不準難題;三是堅持主體責任,破解程序不嚴難題。
雷振華:疫情視域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實踐理據
當前疫情防控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世界范圍疫情仍在肆虐,從我國局部來看依然存在零星散發。為此,筆者認為,一是必須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堅持“人物并防”,切實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二是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態風險的預警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提高整體應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能力。三是使排查整治公共衛生環境隱患成為常態,補齊公共衛生預防短板,加強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特別是要加快廁所革命進程。四是要加緊研發和推廣新冠肺炎疫苗,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應急機制的建設,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五是要盡快完善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維護生態安全的立法問題。六是要加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教育,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中國化和大眾化,在學校、社區、鄉村采取各種喜聞樂見并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積極科學引導群眾認識自然規律,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賈彥輝: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凝聚民族復興偉力
知史以涵養為民初心。縱觀百年黨史,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苦難還是輝煌,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個個鮮活的紅色故事深刻表明,我們黨“趕考”至今,從未偏離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價值追求。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全黨不僅要深刻體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還要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踐行黨的性質宗旨。
懂史以增強政治能力。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的重要方法。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大黨員干部要善于從黨史中汲取治政智慧、把握歷史規律,提高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用史以引領奮斗征程。浩瀚的黨史雖靜默不語,卻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催人奮進。這是因為黨史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成功密碼。對于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中國共產黨來說,“萬里長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
耿中元、黃可權:點燃網絡強國建設的“價值互聯網”引擎
價值互聯網是互聯網的新形態,是通過信息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基于信任和安全,實現資金、合約、數字商品及服務等的價值在買賣雙方之間點對點的交換、交易與轉移,省去中間環節,降低價值交換、交易與轉移成本,提升價值交換、交易與轉移效率。深刻理解價值互聯網的內涵,需厘清價值互聯網和信息互聯網的關系。
一是兩者在功能上存在差異。通常,可把第一代互聯網叫做信息互聯網,它破解了信息傳播與分享的瓶頸,實現了信息互聯互通,但沒有解決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問題,沒有滿足社會對價值在互聯網上交換、交易與轉移的需求。價值互聯網則要解決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問題,破解資金、合約和數字商品及服務等的價值在互聯網上交換、交易與轉移的難題,使人們能夠在互聯網上像傳遞信息一樣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傳遞價值。二是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價值互聯網必須以信息互聯網為依托。價值互聯網則是在信息互聯網成熟之后、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而出現的一種高級的互聯網形態。賦予信息互聯網以價值屬性,便形成了兼具信息傳遞和價值傳遞功能的價值互聯網。
利用好作為互聯網高級形態的價值互聯網,是網絡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深刻理解價值互聯網的內涵并積極推動價值互聯網發展,有助于為網絡強國建設拓展新空間。
汪玉凱:網絡強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網絡強國建設要從國家、市場和個人三個層面同時發力。
從國家層面看,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當前,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不僅是擺在國家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所有互聯網技術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要將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市場的力量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突破制約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技術瓶頸。要在新基建推進過程中,加大與網絡強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網絡設備國產化,運用政策工具,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國產設備的市場競爭能力。要完善、建立與網絡強國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制度框架。
從市場層面看,市場的主體是企業。首先,要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給各類互聯網技術企業搭建創新競爭的平臺,鼓勵創新、鼓勵合作,用市場化的方式、手段思考和解決問題。其次,要鼓勵互聯網技術企業自主創新,以市場化手段實現國家的扶持。在組織力量進行關鍵技術攻關時,各種資源應向有創新能力、有可能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的企業傾斜,用市場化手段體現國家的扶持政策。此外,要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技術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培植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從個人層面看,應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保護個人正常的網絡表達權,引導理性表達,打擊各種違法的網絡犯罪。同時,要注重推動網民素質的提升,規范個人網絡參與的行為和秩序。
張瑞君:我們應該怎樣做好宋代文學研究
由于宋代社會文化的獨特性,再加之宋代文學的文本資料十分龐大,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所有材料未能窮盡,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很有開拓的必要。黨爭表面上起因于政治見解之不同,實質上是新君與舊君、皇權與相權、皇權相權與臺諫之間、垂簾聽政者與當朝者等復雜關系的集中表現。每種力量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事件上所起的作用不同,作用的程度也千差萬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宋代的黨爭不僅影響政治生態,而且或直接或間接影響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文化層面,而文學與思想、學術、藝術之間的關系又千絲萬縷,如果僅僅局限于黨爭對文學家個體命運的考索,勢必把復雜的宏觀問題簡單化。但如果僅僅宏觀概括,則很難解釋不同作家在不同階段的人生軌跡、創作心態與作品風格。
而今論黨爭,只強調斗爭。許多研究者仍然用保守、改革歸類,其實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都是積極主張政治革新的。但是在改革的措施、改革的速度、改革的重心上有較大分歧。北宋許多著名作家在黨爭中沉浮。然而黨爭形成的關系十分復雜,每個人在黨爭的不同時期命運之不同,既有必然性更有偶然性。新舊兩黨除了政治主張不同外,爭論的雙方不免出現過激甚至人身攻擊的言辭。產生這樣的結果,并不僅僅是政見不同,有的本來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相異,有的在個人升遷過程中曾遭對方反對,有的多年形成積怨。隨著新舊兩黨在朝野的更替變化,以及不同階段的人生起伏變化,針鋒相對的局面也會緩解甚至根本改觀。黨爭既有斗爭又有文學來往、才華性格的惺惺相惜。一個時期矛盾斗爭是必然性,而另一時期交往關心甚至部分肯定對方也可能成為偶然中的必然。凡此種種,不能用簡單化的研究方法來下結論。
滕漢洋:唐詩中的“濁汴清淮”意象
自古提及黃河者,多矚目其水色之渾黃。汴河引黃河水為源,因此也便成為一條濁河。高適天寶三載(744)從宋州東游淮楚,其《東征賦》云:“出東苑而遂行,沿濁河而茲始。”這里所謂的“濁河”,即宋州附近的汴河。渾濁是汴河留給唐人最為深刻的印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因此常以“濁水”代指汴河,并將其引為詩歌意象。此外,汴水渾濁既是常態,則汴水澄清也便成為一種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從今不復渾,秋風鼙鼓動城根。梁園臺館關東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詩好四方誰敢和,政成三郡自無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績,堪稱“濁汴”意象的絕妙反用。
與提及汴河多關注其水質渾濁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時多稱“清淮”。“清淮”原是清水與淮水的并稱,原本與“涇渭”“汴泗”等河流的并稱一樣,并無特殊的內涵。南北朝時期,“清淮”則逐漸演變成為淮河之代稱,“清”在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形容詞。至唐代,“清淮”已經成為具有吟詠價值的詩歌意象。《文苑英華》載楊諫《月映清淮流》賦、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詩,皆唐人的省試作品,乃是用前引何遜詩中的“月映清淮流”一句為題。“清淮”這一意象被引入省試詩賦,說明其文學審美價值已經逐步經典化。
張歡: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建設國家安全交叉學科
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和重視由來已久,但并不足以建立一級學科,直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開創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才奠定了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基礎。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國家安全觀,也不同于西方國家安全觀的新范式。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主體性,闡明了中國國家安全的本源和初心。其次,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總體性,這種總體性既體現在國家安全體系的總體性,更體現在思維方法總體性。第三,總體國家安全觀突破了西方國家安全理論的藩籬。總體國家安全觀根植于中國的發展實踐,將發展與安全統籌在一起,是基于中國的發展經驗,進一步形成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
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之所以設立在交叉學科門類下,就是強調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綜合性。相應,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也只有遵循交叉學科特征,才能夠有效完成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服務國家安全戰略、保障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等重大戰略需求的目的。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