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自我批評:中共黨的建設的偉大創舉
毛澤東在領導延安整風的時候,始終強調這樣四條原則:一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二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目的;三是“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四是“對于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他說:“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鮮明地指出:“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別的顯著的標志之一。”通過自我批評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在總結歷史經驗中增強黨的團結,這無論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都是黨的建設的偉大創舉。
黃承梁、魏東:系統把握黃河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
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必須以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和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建設。從宏觀看,黃河橫穿三大地理階梯,是連接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地形區的重要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從微觀看,盡管黃河多年來沒有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流域的生態系統重要而脆弱,上中下游面臨不同的生態安全風險,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水質污染問題還比較突出。
黃河流域國家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齊頭并進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縮小我國東西部區域、南北區域發展差距,既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內在要求,也標志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整體進入新發展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
盤和林:東北人口為何減少之解答
造成東北人口問題的不只是生得少,還有留不住。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人隨產業流。當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非常明顯,適齡勞動人口紛紛向優勢產業聚集地流動,這再次加劇了東北常住人口下降的問題。對于人們的流動選擇,我們應該尊重,但作為應對措施,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地區的制度發展水平。有研究顯示,東北地區之所以漸呈衰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體制機制羈絆,依靠傳統重工業發展經濟的模式沒能產生體制機制改善的內生動力,導致多年來該地區的營商環境落后于東南沿海等地。
馬健:發揮智庫作用,助常態化防疫更科學精準
當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雖然各級各類智庫發揮著社會服務、咨政建言、輿情引導等重要作用,但在科學防控、精準施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方面,還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追蹤醫學科技前沿,完善信息工作機制。一方面應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科技信息共享平臺。按照共建、共享、免費理念,組織科技工作者及時追蹤、整理、編譯國內外有關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進展,并篩選、匯編、發布新冠病毒專題科技信息資源。另一方面應建立科技信息處理、報送和發布機制。
正確引導社會輿情,搭建社情民意橋梁。一是要引導輿情,疏導情緒,消除恐慌。二是要搭建橋梁,反映訴求,化解矛盾。各類輿情既是公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也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徑。
熊興:拜登政府“一個中國”政策的兩面性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國一直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是有明顯區別的。對中國來說,“一個中國”原則是既定的基本原則,是堅定而不會改變的,其含義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對美國來說,其宣稱的是“一個中國”政策,即延續了其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系法》,以及所謂的對臺“六項保證”中的一些表述和“長期承諾”。相比于“原則”,“政策”實則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用語,甚至包含了未來變數的可能性。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一方面似乎在釋放善意信號,希望與中國重建互信,繼續在氣候變化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推動與中國的合作。但另一方面,美方的對臺戰略也重新回到過去的“戰略模糊”,試圖繼續游走于兩岸之間,以所謂“臺灣牌”來遏制中國發展。
張生、黃千雋:未來教育要指向超越和創造
人不是機器,人具有主體性,能夠完善自我、改造世界。適應世界不是唯一目的,教育最終要培育的是一種指向超越和創造的心靈與能力。從知識的層面看,數字世界的教育要促進孩子的深度學習,面向真實問題的解決,無論問題是來自于物理世界還是數字世界。學生只有掌握了創造性思考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免于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獲得更大的自由。從動機的層面看,教育必須從“注滿一桶水”轉向“點燃一團火”。在數字世界,個人專長更容易被放大,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就能為個體和社會帶來極大的收益。個體從中獲得的信心與價值感,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張重崗:臺港澳節慶文化的啟示
臺港澳地區年俗傳統和經營運作具有各自的特色,可為節慶文化的融合發展帶來啟發性的思路。例如香港,在國際化都市的發展過程中,新的春節習俗在香港逐漸形成。大年初一的新春花車巡游,自1996年落地以來已經成為香港的盛事。初二的煙花匯演,不僅彌補了市民不能燃放鞭炮的缺憾,還使得這一節目成為香港國際化的一個標識。
以節慶提振經濟,為歷屆香港特區政府所重視。政府相關機構積極介入春節慶祝活動,以期打造一個兼具東方和西方魅力的國際性節日。上述花市、花車、煙花等活動,是在政府機構與市場的合作之下完成的。節慶活動的成功策劃,在實現傳統節日向現代轉化的同時,帶動了旅游業、購物、休閑娛樂業的增長。
賀俊:地區經濟增長目標作為政策工具的合理性
國民經濟規劃中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本質上是政府協調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或者說,制定地區經濟增長目標不是一種“預測”行為,而是政府引導地區經濟發展的“策略”行動。既然是具有策略性的政策工具,評價經濟增速目標的合理性就不應以該目標是否完全與該地區事后實現的地區經濟增速完全一致為唯一標準,而應當系統考慮這種策略性行為對引導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的實際效果。例如,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確定在略高水平,有利于引導企業家和消費者形成更積極的投資和消費預期,從而激發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各類要素活力,也就是說經濟增速目標應當具有反周期調節微觀主體預期的作用。事實上,在我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時期,實現國家和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恰恰需要這樣的策略性安排。
夏瑩:移動社交中的原子人與社會化
200多年前,哲學家黑格爾在討論現代社會中的人倫關系時曾說過一句頗為神秘的話:我即我們,我們即我。現代社會讓我們普遍進入到“自我”獨立的時代,而這種獨立卻要全面依賴于他人承認。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社交體系的全面開啟,正是幫助我們完成向這個現代“人”轉變的助推器。
在某種意義上說,移動社交體系的廣泛滲透,迎合了現代社會中原子化個人社交的要求。移動社交方式,一方面保持了原子化個人的獨立空間,同時又讓他在不必失去其獨立性空間的基礎上同時獲得社交的滿足,憑借于此,移動社交滿足了原子化個人社交方式的全部訴求。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所構筑的社交網讓我們每個人瞬間擺脫了“人群中的孤獨”,轉而開始享受一種“獨處中的交流”。
唐慶:借助地理優勢打造孔子學院智庫
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孔子學院自創辦以來,已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地區)設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為更加有效地發揮促進各國民心相通、文化交流交融互鑒的優勢,采取政府主導、統一管理模式,以及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走出了自己的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有不少國外大學認為在校區設立孔子學院有利于提升學校知名度。可見,孔子學院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平臺,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要傳播渠道,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未來,為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孔子學院需要更重視不同語言合作項目的開發,注重項目的參與性,彰顯中國優秀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并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增進與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借助地理優勢打造孔子學院智庫,既服務于國際中文教育發展和中外學術交流,也為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相互了解、探索新的合作領域提供支持。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