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如何加強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
當前針對農民的社會養老標準并不健全,之前國家建立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用來解決不符合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鄉居民的養老問題,其中參保對象主要是城市的未就業居民與農村地區的農業居民(農村地區還有大量非農業居民)。因此,如要提高標準,就要城鄉聯動。在農民轉變為現代專業農民之前,有必要通過社會統籌賬戶的操作,使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水平超過社會平均增速而加快增長。
客觀地說,改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存在很大的空間。第一,農業勞動力中的大部分還要轉移到城市經濟部門,他們將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他們的配偶如果未就業,就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第二,國家還有養老的補充機制,例如城鄉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為符合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標準的支持對象提供保障。第三,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改善農民的就地從業條件。從家庭農場興起、農民自己的合作社發育等現象來看,不少地方正在往這方面發力,吸收更多的農民進入農業產業鏈兼業,這些都是提高農民收入的辦法。此外,還涉及養老保險與其他制度銜接的問題。例如,很多地方用某些渠道的資金替那些收入極低的農民繳納了個人賬戶基金,以后能不能籌措其他資金按較高的標準繳納,而不是單靠征地款?
吳梅芳:構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體系
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區)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建設,強化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實現全方位的教育覆蓋網絡。
扎實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建立適應兒童青少年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要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扎實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線下線上家長學校,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家長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構建和諧、開放、支持的家庭氛圍。扎實做好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積極推進社區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場地和設施的建設,加大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進力度,為從事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工提供持續的培訓和督導。鑒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長期干預的費用很高,建議醫保部門研究政策,能將這部分費用納入醫保保障范圍,并擴大心理疾病治療藥品進入醫保保障的范圍,緩解家庭壓力。
李稻葵:將消費放在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基礎,要放在第一位,主要是改變預期,真正讓老百姓提高收入。我不認可完全靠提供消費貸款的方式來拉動消費,消費貸款過多容易出問題。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確實存在差距,“十四五”期間的發力點就是提高消費占GDP的相對比重。
同時我也想強調,發達國家消費占GDP70%以上的格局不見得是最合理的,可能有些太高。比如這些國家就出現了投資不足,矯枉過正走入了另一個階段。一般來講消費占比在60%-70%之間是比較合理的。中國消費占比現在是50%左右,但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消費數據是40%左右,很可能是低估的。中國統計的家庭消費是靠入戶調查完成的,很多人不愿意參與入戶調查,即使參與也可能低報收入和消費。
許勤華:以新發展理念和科技創新推進碳達峰
新發展理念中,“創新”要求我們改變經濟發展動力,樹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從理論、制度、科技等各方面創新,通過理論發展、制度支持和科技應用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實現碳達峰的目標。“協調發展”要求促進各部門、各行業間的協調,加強薄弱領域,減少不必要的損耗,破解環境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分割、地方封鎖、行政藩籬等問題,將碳減排問題進行統籌部署與管理。“綠色發展”要求處理好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工業化以來的碳排放已經造成明顯的全球變暖現象,制定明確的碳達峰目標和具體的行動方案正是中國試圖重新平衡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努力。
另外,要實現碳達峰的目標,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碳減排只有通過全社會的技術革新、能源轉型和低碳設備設施普及才能實現。
何建華: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在處理好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關系
一是要把握好自主可控、安全有利的原則,在國際循環中分辨是非、分清利弊,比如招商引資要注重導入產業資本,對金融資本流入宜謹慎,對債務資本泛濫侵入要阻擋;二是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不同地區城市、行業企業就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開展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對優勢明顯的行業如汽車、家電、建筑業等應鼓勵其參與國際競爭,對優勢不明顯、成長中的行業企業實行國內培育;三是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將東部地區的行業企業產能盡量導向中西部地區,通過國內大循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向東南亞以及具有成本優勢的國家擴散;四是應大力開拓歐盟、東亞、“一帶一路”沿線和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建立與拓展更廣泛的國際經貿合作“朋友圈”,實現國際循環的新型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沈夏珠:共同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和魂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其中一個根本特征就是中華兒女擁有共同的文化心理,也即對中華民族擁有高度一致的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優秀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標識,是流淌在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最熱騰的精神血液,是支撐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最頑強的精神脊梁。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必須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全面理解黨的民族政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旗幟鮮明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點。
董關鵬:公共關系姓“公”呼應5G三“不變”
5G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的改變是顛覆性的,但越是在這種劇烈的變革中,公共關系一直堅守的價值觀卻與5G的三“不變”相呼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公共關系姓“公”,“在陽光之下運行”是公共關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以人民為中心、助力公開透明,公共關系才能發揮自身作用,體現自身價值。堅持以內容為本質。產出優秀的內容是公共關系工作的核心,也是公關人的職業本源和看家“鐵本領”。堅持以創新為生命。公共關系一直是一項前沿和創新的事業,它從來都強調必須與時代同步、與發展同行。公共關系自誕生之初就要求用好最新技術與方法,為最前沿的社會實踐服務。因此,創新是公共關系的生命,技術的創新正是公共關系永恒的不變。
王杰:心中無民莫為官
中國古代歷來就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礎,根本穩固了,國家就會安寧;如果根本動搖了,枝葉就會搖動。心中有民需內化于心。民心不可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做任何事情,要順民心合民意,“凡事必先審民心”,公道自在民心。心中有民應外踐于行。心中有民的理念還需要官員外踐于行,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會收到真正的效果。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只有與民眾一塊苦一塊過,才能真切體會“民生之多艱”,才能知道民眾想什么、盼什么,才能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武建敏:認真對待法學研究的實踐導向
中國需要創建自身的法哲學,這是中國法學走向成熟的前提和標志。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研究作為一種法哲學理論,表達了實踐哲學的基本立場。
它以實踐概念及其拓展為基礎,生成了內在于法之本性的思維方式,構建了自身的理論系統。它不僅對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法律世界具有良好的解釋力,而且還追求一種恰當的法律生活,這或許可以被理解為理論的現實性與理想性。法學研究的實踐導向的現實性在于它植根于人們的生活世界,擯棄了生活中的雜多對理論認知的干擾,拋卻了教條主義理念的思想束縛,從而能夠透視法律生活的內在機理,在認知合理性的前提下謀劃理想的法律世界。而理想性并不局限在法律規則世界的謀劃與司法決策的合理性設計,更為重要的在于對法律生活恰當性的操持,這便預示著法作為實踐智慧的意義。法學研究的實踐導向既可以解釋固有的法律生活,也可以建構我們未來的法律生活。
曾向紅:西方學術中的“危險話語”體系
“危險話語”是西方學者對西方政界和學術界在描述和分析中亞地區形勢時所構建的一套話語體系,這些話語動輒認定中亞地區發展前景黯淡,從而留下了一種中亞地區危險重重而又充滿異域風情的矛盾意象。“危險話語”建構并維持著美國決策者、學者與大眾針對中亞地區的一種極富危險的意象,進而影響美國中亞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與之相關的是,在西方“危險話語”廣泛流傳的輿論環境下,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等行為體與中亞五國作為“新大博弈”的行為主體通過復雜互動,導致中亞地區出現一種“套娃霸權”格局,并逐漸形成了一種“套娃秩序”。所謂“套娃霸權”是指中亞地區多種類型的霸權像俄羅斯套娃一樣重疊在一起,包括作為全球霸權的美國、作為地區霸權國的俄羅斯、具有次地區霸權抱負的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一個作為“崛起中的全球與地區霸權”——中國,它們之間的復雜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亞地區的形勢發展。而“套娃秩序”則是指在包括中亞在內的歐亞地區,域外行為體與本地行為體之間形成一種類似于套娃式的層層關聯的秩序模式。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