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嘯:謹防深度偽造技術侵害公眾利益
“深度偽造”是隨著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語音模擬、人臉合成、視頻生成等)的發展而出現的技術,是計算機“深度學習”和“偽造”組合的產物。可以說,在深度偽造技術面前,傳統的“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的說法會變得不堪一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聽的東西都可能是完全子虛烏有的。目前我國尚未發生因深度偽造技術而產生侵權糾紛案件,但實踐中,一些違法犯罪分子利用深度偽造技術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的情形屢見不鮮。從被侵害的民事權益的類型看,這些侵害行為包括以下幾種:首先,利用深度偽造技術,實現移花接木,會對他人名譽權構成侵害。其次,深度偽造技術會構成對自然人肖像權的侵害。再次,深度偽造技術為違法犯罪分子實施詐騙等行為提供了便利。最后,在深度偽造技術利用的過程中,還往往會涉及非法收集、買賣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總之,當前迫切需要從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個角度對于深度偽造技術進行嚴格規范,從而充分保護廣大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
倪鵬飛:以中國方案的治理激發城市群聚散協同發展內在動力
解決城市群的協同與合作不是簡單的交給市場或者號召發揚風格或者依靠行政命令。而是應順應聚散規律,利用制度以及政府有力和高效的優勢,明確界定和公平處理參與主體尤其城市政府的責權利關系,搞對激勵,這樣就可以形成城市群協同的合力,激發自我發展和共同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制定激勵行動的頂層政策。從政府到市場、從頂層到基層,拋棄鄉村思維轉向城市群思維,制定真正能夠激勵實際行動的頂層政策設計和基層操作規范,主要包括要素、產業尤其公共產品布局的制度安排。
其次,建立治理的組織體系。針對協同事務管理缺位,一是基于政府組織體系借鑒企業治理思路建立城市群治理組織。二是屬于組織適宜的權力。三是立目標責任制度。四是建立考核問責制度。
再次,建立競合的利益機制。針對合作損益處理缺位,一是建立“議價”機制。二是建立協議機制。三是建立抵押擔保機制。
最后,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王學男:因地制宜做好后發展地區的教育規劃
后發展地區主要包括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后發展地區在教育發展與改革過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惡劣、歷史文化教育不同等因素,形成了資源供給與配置、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發展極不均衡、不充分的共性問題。后發展地區應立足實際,科學編制“十四五”教育規劃,為推動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育質量和公平內涵不斷提升布局謀篇。
“高質量教育體系”對于后發展地區提出了扎根實踐和注重本土差異化的要求。以“縮小差距”“補齊短板”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和動力,力求系統性、連貫性和適切性,在繼承中創新,在穩定中進取。
系統性強調兼顧教育外部性環境和內部性因素,注重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有效聯動,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緊密聯系,遠景目標與階段目標的協調統一。
連貫性強調突出鞏固教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序銜接。
在鞏固教育脫貧攻堅的成果、返貧防控和鄉村振興的銜接機制方面,一方面延續并優化現有的好政策,另一方面構建普惠型政策與專項型政策的協調供給,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需求。
適切性強調因地制宜,適配本地化需求。
楊國榮:在現代,應該如何看待儒學?
對于傳統儒學,一方面,應該有必要的情感認同,對儒學要有充分的敬意和尊重;另一方面,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態度,對儒學可能具有的理論限度,予以充分的認識和把握。
今天發展儒學,同時需要立足現實,注重時代的變遷。從時代的歷史變遷看,人類社會已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文明之間的沖突、國際關系的爭端所給出的中國回應。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儒學可以提供多重思想資源。如儒家從二程到王陽明,都肯定“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萬物一體”涉及兩個方面,即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從“萬物一體”的觀念出發,便應當尊重自然,避免對自然過度掠奪,由此走向人與物(天與人)的統一。同樣,基于以上觀念,應當注重人與人關系的協調,建立和諧的社會共同體。孟子提出“仁民愛物”,已概要地闡明了以上二重關系:“仁民”也就是以仁道的原則對待他人,“愛物”則要求進一步將這一原則引入處理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領域。這種觀念對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商志曉: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其一,以豐富政治智慧服務于執政黨治國理政實踐。為政以德、以民為本、正己正人、選賢任能等,都是古人政治智慧的體現,深刻影響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
其二,以充沛價值思想潤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傳統文化講“信”重“誠”,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民無信不立”“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
其三,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養成與素質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豐富道德資源與正心修身理念,教人如何堅守道德底線、追求完美人格、增強責任意識。
其四,以完備人際規范促進社會和諧。傳統文化崇正,明確恪守正義規范,促進社會正氣弘揚;立信,捍衛人際交往基本底線,確立誠信價值導向;尚仁,秉承仁愛交往理念,力戒社會冷漠和人際隔膜;重禮,營造祥和融洽氛圍,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和合,追求和而不同交往守則,推崇尊重差異、和諧包容。
其五,以深厚民族精神凝聚華夏兒女共襄復興偉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呈現出強烈的報國情懷與無畏的獻身精神。
其六,以包容和諧思維推動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金紫薇:編制規劃要在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上下功夫
隨著“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需要打破傳統學校教育封閉式的辦學模式,這就對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大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在編制“十四五”教育規劃時,應著重在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上下功夫,以良好的學校環境、家庭氛圍、社會風氣鞏固育人成果,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各級政府在編制教育規劃時,應在指導思想中重新明晰家校社協同育人背后的教育價值旨歸,畫好合作育人的“同心圓”。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啟發學生發掘生命的意義,進而培養出富有活力、具有主動性、充滿創造性的個體。因此,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首要共識是回歸以人的成長為目的的教育初心,糾正教育等于“高分”“名校”“好工作”的功利性、短視性觀念,讓學生真正回歸生活、回歸健康、回歸常識、回歸夢想,做一個有情感、有表達、有溫度、有自主性的人。
楊一凡:認識中國古代法制應尊重歷史
按照現行法學理論,“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是指古代中國各個朝代的全部法律規范,按不同法律形式及其表述的立法成果組合形成的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要正確表述“中國古代法律體系”,須特別注意以下三點。其一,“法律體系”與“中華法系”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應將二者嚴格區分,不可混淆。“中華法系”是與世界法律比較的意義上提出的,其內容包括法律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其地域涉及中國古代及受影響的東亞、東南亞諸國。“法律體系”則是從立法形式、分類和整體法律結構的角度提出的。其二,表述某一朝或某一歷史時期的法律體系,其內容應涵蓋全部法律規范。其三,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從萌芽、形成到不斷完善,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主要法律形式在宋代以后也有變化,法律體系的表述應充分反映這些變化,并體現各種法律形式及其立法成果之間的有機聯系、綱目關系。
王德蓉: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針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跨境經濟活動而形成的由國際規則和國際組織等構成的治理系統。立足世界格局變化,著眼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必須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的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從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運行情況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未能適應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的深刻演變。二是未能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三是未能有效解決全球發展失衡的問題。
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繼續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為中國發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創造人類美好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何志鵬:中美人權對局攻守形勢正在變化
中美在人權領域的行為方式與結果上,近年來差異相當明顯。
從事實層面看,中國在人權方面的成就真實、踏實、堅實,經得起人民考核、歷史考驗。這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長期努力,成功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重視人民生活水平與民主權利的提高;在新冠疫情暴發后,迅速確立政府責任,汲取相關治理經驗,迅速、精準、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實現復工復產,使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經濟與社會權利在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的情況下得到有效維護和提升。
中國秉持開放包容的立場,在人權方面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努力為處于困境中的國家提供援助,在國際組織中積極作為,促進協同進步。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及一系列區域、全球性的合作機制,推進合作共贏,改進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人權能力,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對照一下美國,面對疫情,政府無所作為,55萬多人殞命,社會秩序荒疏,經濟復蘇乏力。號稱自由民主的政治架構面臨著種族歧視、社會分裂的沖擊。此間優劣,只要是心存公允的論證,應不難辨別。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