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正平、麥景琦:進一步完善競爭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早期在產業政策方面積極借鑒國際經驗,以此逐步推進國內的經濟制度改革,并在實踐中形成中國特色的“競爭”與“干預”相結合的經濟體制。隨著我國經濟體量增長,國內經濟發展模型轉型壓力增大,要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效率必須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使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國內廉價生產要素帶來的競爭優勢逐步消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無論是國內資本輸出,還是引入國外生產要素,都必須通過進一步完善競爭政策,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使我國成為推動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保護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整體安全;才能通過市場機制更好地整合國內市場優勢和生產要素,長久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陳明明:中國政治學里的中國經驗
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敘事”特征的知識生產方式,中國政治學的問題意識、價值取向、發展動力植根于中國的土壤,是具有超大規模、悠久歷史、世俗文化、變法圖強、治理優先等鮮明特點的中國歷史過程的反映,是中國經驗及其凝聚而成的中國觀念的產物。中國經驗的獨特性隱含了人類政治實踐的普遍性因素。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人和自然關系的政治性質是影響國體、制度性質和國民性的潛在的決定性因素,為解決人和自然關系而選擇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共同體形成的第一動力。中國政治學對這一基本原理的政治闡述,在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中,具有重要的超越時代、超越民族、超越國界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夏建國、成一川:以校史文化產品構建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
校史文化產品形成于大學校園,其創作的方式、過程及內容均具有很強的校園屬性,在推動大中小學德育乃至美育一體化實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大學要依托校史文化產品,構建大中小學文化育人共同體,是深入推動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一方面,以大學為中心,聯合附屬學校、周邊學校和文化特色學校,成立校史文化大中小一體化育人開放協作平臺,共享育人資源、健全育人機制,讓大中小學生在實踐互動中一起體驗校史文化、感悟大學精神、豐富藝術實踐,實現共同成長。另一方面,推動大學校史文化產品進中小學“德育+美育”課堂,通過課程優化設計、學生社團聯建、德育活動聯辦等多種方式,讓校史文化產品逐步融入中小學課程建設和課外活動策劃,進而構建以校史文化為主線的文化育人共同體,為完善大中小學德育、美育一體化建設渠道和機制提供經驗。
柳海民、鄭星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
質量是一個事實與價值耦合的概念,不同主體所理解、認可的質量都是事物自身屬性與個體合意性的函數。如今,質量概念已從符合性質量、適用性質量上升到滿意性質量。“高質量發展”是對發展狀態的一種事實與價值判斷,意味著教育在“質”與“量”兩個維度上達到優質狀態,表現為教育享用價值與質量合意性的提升。它既涉及教育增長方式和路徑的轉變,也是一個教育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的過程。
童天:以多元聯合模式打造高質量職教師資隊伍
要解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的問題,關鍵是要緊扣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戰略和人才開發規律,探索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多元聯合師資培養模式,更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關鍵領域的調控作用,促進人才制度建設和人才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
一,完善制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聯合辦學制度,整合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職業培訓機構等各方搭建“職業教育聯合體”,變“各自為戰”為“集團作戰”和“協同作戰”。二,銜接標準。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緊扣前沿科學理論和生產技術建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體系,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評定制度,培養大規模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更好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三,盤活機制。采用多樣化的人才選用方式,多渠道拓寬“雙師型”師資來源,全面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鮑傳健:智庫國際交流賦能中國故事海外傳播
新型智庫是開展公共外交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主體,在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內知國情、外知世界”的思想庫智囊團,智庫通過雙邊或多邊國際交流,塑造國際上的中國敘事,推動中國故事海外傳播和中國話語國際認同。在賦能講好中國故事、找準中外“最大公約數”上,智庫與國際同行的互動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三重作用:作為思想經紀人供給中國學界和政策界的研究成果,作為知識共同體與海外同行進行競爭性接觸與戰略性互動,作為敘事形塑者校準海外精英與公眾的中國認知。這三個方面并不是割裂開的,不同組織背景、專業背景的智庫可能各有側重。
曾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持續釋放三大潛力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國內市場潛力。為解決目前存在的總量、結構、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在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上下功夫,不斷釋放總量、結構和體制三個方面的系統性潛力,從而拓展超大規模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總的來說,要從投資和消費兩個層面入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發力,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增市場容量,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市場結構,通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制,最終解決總量非效率、結構非均質、體制非對稱三個方面的矛盾,以立體化的政策體系釋放總量、結構和體制三個系統性潛力,從而拓展超大規模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沈文凡:朝鮮半島詩人對唐詩的接受與傳播
中國與朝鮮半島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始于唐代。兩國使者頻繁往來,禮儀互通,肇開了唐詩之路。中國與朝鮮半島詩路不僅在宏觀上貫穿了朝鮮半島史中世、近世、近代時期,于微觀層面上,多數文人對唐詩的接受是延續其一生的。不少文人雅士自幼即接受唐詩教育,文化階層以唐詩“課小兒”“訓小兒”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在其教育中已成為較為正式而普及的啟蒙教學內容。唐詩名篇名句所傳達的厚人倫、成孝敬等美好品質給予了朝鮮半島文人精神指引。
明代以來,文人致力于品評詩歌,編纂了大量唐詩選本。此時朝鮮半島先后處于高麗時期、李氏時期,中國明清的唐詩選本亦是中國與朝鮮半島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朝鮮半島的唐詩接受方式和途徑,還包括借閱、購買、手抄等形式。
王學斌:三星堆文物為何再度引發高度關注
公眾紛紛討論三星堆遺址,彰顯了三星堆的獨特魅力和深沉內涵,強化的是文化自信的力量。申言之,一個擁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體性一定是鮮明、強烈、穩固的,三星堆遺址正印證了中華文明的如上特質。
三星堆遺址具有東、西方文明的許多共同特質,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燦爛結晶。依據已發現的諸如金杖、青銅雕像、海貝等文物,我們可以大致判斷早在那時,古蜀國先人已與印度、中亞乃至兩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觸。因此青銅時代的巴蜀與外部世界,絕不是一個彼此封閉的空間,這種開放性與包容性,給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強力支撐。
陳民鎮:《治政之道》為研究《治邦之道》提供新思路
《治政之道》(以下簡稱《治政》)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九輯新公布的文獻,從形制的關聯,以及用字(詞)習慣、思想內容的一致性看,與第八輯所見《治邦之道》(以下簡稱《治邦》)當屬同一篇文獻。《治邦》的整理者認為該篇是與墨學有關的佚文,筆者另曾指出《治邦》的思想應更接近儒家。該篇與墨家思想的相近之處,如所謂的“尚賢”“節用”“兼愛”“節葬”等觀念,亦多見于其他學派的論著,并不能成為判定該篇性質的依據。而且,該篇的一些觀念,如對“禮”與“命”的認識,又明顯與墨家不合,而更接近儒家的旨趣。因此,將其簡單定位為墨家佚書并不適宜。《治政》的公布,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治邦》思想性質的契機。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