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碳中和將重塑地緣政治格局
未來世界各國的脫碳轉型,也將成為21世紀重塑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量進口化石燃料的國家將減少對出口國的依賴,改善其貿易平衡。而化石燃料需求的下降,可能嚴重沖擊那些沒有做充分準備的國家。碳中和轉型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大國競爭。作為油氣時代“能源超級大國”的俄羅斯將會受到挑戰。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預測,美國的頁巖氣產業可能崩潰,其在中東建立的聯盟和軍事基地重要性將會下降。較早就推出《歐洲綠色新政》,非常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歐盟和英國,在2050年能夠順利實現氣候中立,為經濟和工業發展創造新的機會,并在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處于有利地位。由于目前約60%的太陽能電池板由中國企業生產,憑借在可再生能源制造業方面占據的地位,中國未來將獲得巨大的貿易優勢,拓展新發展空間。
金善寶:以鄉村文明建設讓老百姓的“口袋”和“腦袋”同時富起來
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首先應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文明鄉風,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其次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加大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力度,發揮信息技術對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支撐功能。最后,要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和整合鄉村優秀文化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
高培勇:圍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發力
從“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到“青山常在、生機盎然”,最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被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至少有三點原因:首先,市場主體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居于基礎環節。市場主體好,國民經濟才會好;市場主體興,國民經濟才會興;市場主體安全,國民經濟才會安全。激發經濟活力、維護經濟安全,首先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市場主體安全。其次,在經濟領域,“黑天鵝”也好、“灰犀牛”也罷,應對其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市場主體首當其沖。防范和化解風險,需要從防范和化解市場主體風險做起。第三,歷史和現實經驗一再表明,在各種風險挑戰面前,尤其是在極端情況下,保證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基本前提是保住、穩住市場主體。只有“留得青山”,才能“贏得未來”;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生機盎然”。倘若市場主體出了問題,經濟運行往往也會出現問題。
劉鑫: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增強,這對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深入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對于促進知識產權制度更好發揮創新激勵作用、推動新領域新業態科技成果運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正立:中國減貧方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普遍貧困現象,在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帶領全國人民奮力發展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解決溫飽提供物質準備。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著力發展家庭承包經營,貧困地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集體經濟發展中穩步減貧,讓各種要素向農村貧困地區匯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精準扶貧方略既有量的標準也有質的要求,既強調外在扶持也強調內因驅動,而非僅強調一個方面忽視其他方面。正是因為做到了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才能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呂德文:貧困治理需要實現常規化
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解決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將其常規化。過去一些年來,我們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常規的扶貧體系,這一體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上級政府往往以督查和問責的方式去推動工作,地方政府則盡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務。某種程度上,這一體系是以降低常規任務的重要性為前提的。這些地方在脫貧摘帽后,就意味著已經耽擱的任務需要繼續去完成。因此,要把脫貧工作作為一項常規任務加以對待,既不能影響地方的總體治理效果,又不能置之不理,影響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關鍵是,上級政府要謹慎使用不解釋、不妥協,“一刀切”問責的方式去應對有關問題。基層工作往往存在一些悖論。由于任務太多,上級不重視不督促,基層可能就流于應付。如果上級督促檢查多,基層可能會著急忙慌完成,但質量未必有保障。應該說,個別地方出現的脫貧攻堅成果不鞏固的問題,是極少數的現象。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工作問題,是態度問題,這個要堅決反對。有些卻是基層條件有限導致的問題,這個得體諒。無論如何,工作不到位,基層有責任改正,上級也應提供改正機會。
張頤武:西方在環保議題上為何雙標
此次日本決定要將福島核事故的核污染水排向海洋,雖然多國表達了強烈意見,但更多的人在質疑,西方一些一向以環保作為其重要訴求的國家,以及以環保斗士的激進姿態出現的媒體、組織和個人,對此并沒有表達更多關切。有輿論認為,海洋對于地球和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是其他國家發生日本這樣的情況,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肯定會不依不饒,渲染到極點,這種反差凸顯出西方一些國家在環保這個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上的雙重標準。這種“雙標”背后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環境問題的政治化傾向。二是環境問題的工具化傾向。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是有很大合作空間的領域。環保不應該夾帶有任何抑制他人發展的意識形態因素,不應有偏見。拋棄政治化和工具化環保議題的“雙重標準”,是關系到人類未來的重要方面。
諶利民:全面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一是要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包括嚴格的產權保護、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有效的公平競爭市場運行機制,這是市場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二是要建設高標準的要素市場體系,主要是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發展知識、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這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點和難點。三是要建設高標準的市場環境和質量,主要是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這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任務。四是要建設高標準的市場基礎設施,主要是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互通,建設智能市場,引導平臺企業健康發展,這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支撐。五是要推動高標準市場開放,主要是持續擴大國內外市場開放領域,深化競爭規則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制度型開放,這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六是要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市場監管機制,主要是將該放的權放足、放到位,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維護市場安全和穩定,提高市場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前提。
吳婷婷、史建奎:中國母語教育中的經學身影
經學教育及其價值體系,面對時代所賦予的強大的知識重組,一方面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地位,使得其中的部分知識作為新知識建構的某種成分通過國文或其他課程而被吸收、加工或改造,從而得以繼續傳承;另一方面其價值意義更多被逐漸邊緣、淡化并最終消解,二者之間的夾縫構成了經學教育發展的空間和特征。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伴隨經學教育的消散發生了大幅度的轉型,封建時代直接的封建道德灌輸和教化的目標功能逐步消逝,其中合理、科學的道德元素和價值體系在與西方文明的博弈中,通過國文課被間接承繼起來,從“經學教育”到“語文教育”完成了百年母語教育價值的轉型。這昭示著當代語文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應當以歷史為鑒,把握好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知識與審美、素養與能力的關系。
原文鏈接:中國母語教育價值轉型:從“經學教育”到“語文教育”
張國剛:中外關系史研究現狀
就中外關系史學研究現狀而言,始終存在兩個不同的學科維度。一個是斷代史維度,另一個是專門史維度。前者把中外關系史作為斷代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來進行研究,分工很細,問題意識較窄,鉆進去很深,但是出來不易。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推動了中外關系史整體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難免陷入“碎片化”的狀態。后者則要求做貫通性研究,但由于學科分工越來越細,難度很大。梳理出主要問題、主要線索,并圍繞這些貫通性的問題和線索深入開掘,將帶動中外關系史學科體系的構建。這些主要問題和主要線索,可以從交通地理(陸路和海路等)、經濟與商品關系、政治與軍事互動、民族遷徙、科技與文化交流等縱向領域構建。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