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有哪些豐富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于“現代化”道路,當然要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既要在從農業化到工業化轉變的歷史進程中必然注重工業化,工業化進程必然注重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內在要求注重政治領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領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再進一步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當動能不足、發展失衡時,要注重治理。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式”的道路,在政治上體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經濟上體現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體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上體現為堅持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態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也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走出來的,它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探索中國道路而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其中最基本的經驗,就是中國道路既要符合中國國情,也要堅持社會主義。
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共產黨又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在實質上講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成果及其世界意義。
陶文昭:人民共享: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生活是物質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與生態生活的有機疊加與綜合體現,新時代美好生活具有“三多三高”的新特點: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與高品質、高層次、高質量。
首先,新時代美好生活具有全面性。習近平總書記將美好生活形象地概括為“七有八更”,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體現了人民美好生活內容的廣泛性與多樣性。
其次,新時代美好生活具有層次性。美好生活指向更滿意、更舒適、更健康、更和諧以及共同富裕更高層次的品質生活,如果說我們以前解決的是“有沒有”問題,那么新時代就要解決“好不好”問題,人民群眾不僅要吃飽穿暖,而且要吃好穿好,生活美好。
最后,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具有長期性。美好生活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奮斗的歷史過程。目前,在黨帶領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阻礙性因素,比如,經濟社會呈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每個個體對美好生活的主觀感受與價值評價不盡相同,由于個體的經濟社會地位、個人能力素質不同而產生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美好生活需要也呈現出一定的個體偏好,同時,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以及每個個體的發展需要呈現出一定差別,如與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城市相比,在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其主要需求自然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這種美好生活需要的差異性主要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表現。這表明,美好生活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
金民卿:人民主體: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
一、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高揚人民主體地位旗幟。是人民群眾還是英雄人物創造歷史,是歷史觀領域長期以來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分界線。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都是人民群眾推動的結果,是人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個別英雄人物或者某種“觀念”創造了歷史。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二、依靠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物質力量,誰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誰就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最堅實的合法性。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個又一個強大敵人,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就在于有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堅定跟隨、忠實支持,從而獲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理所當然地是歷史發展成就的擁有者。對此,中國共產黨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過程中,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月紅:深刻認識和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一百年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28年浴血奮戰,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頂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多年的風雨前行以及改革開放40多年的開拓前進,開創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黨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自覺肩負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大任,滿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英勇斗爭,跨過千山萬水,戰勝千難萬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對黨忠誠,就是忠誠于黨的組織,忠誠于黨的事業,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不負人民,就是不辜負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重托,堅持人民至上,兢兢業業為人民謀幸福。
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不負人民,造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黨把握時代脈搏,傾聽人民呼聲,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福祉無私奉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蔡文成: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一、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根本標識。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集中表達和鮮明標識。偉大建黨精神包含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始終不渝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堅定不移的信念。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力量凝聚黨心民心,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鼓舞干勁闖勁。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和最偉大、最光榮的事業,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往無前、不懈奮斗。偉大建黨精神是真理力量和信仰力量的有機統一,是理論自覺、政治自覺和實踐自覺的高度融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有遠大理想和崇高信仰。
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保持強大定力。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定力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立場的堅定、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信。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始終保持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在黨性修養中強化政治意識,在理論學習中提高思想水平,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工作能力,將偉大建黨精神轉化為內在自覺。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增強創新活力。中國共產黨的創新活力來自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定、對謀求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守。增強創新活力,就要深刻認識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基本矛盾、基本問題、基本國情,腳踏實地、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就要勇于實踐、敢于斗爭,在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具體工作環節不折不扣、迎難而上、大膽突破;就要善于向群眾學習,提高群眾工作方法與水平,讓偉大建黨精神永葆生機、代代相傳。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