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樂榮: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涵的發展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小康”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最早提出于《詩經·大雅·民勞》。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小康的內涵也不斷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小康”作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由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此后經過40多年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實現了從“總體”到“全面”、從“三位一體”到“五位一體”,從“建設”到“建成”的發展演變過程,其內涵與邏輯脈絡也在深化過程中不斷豐富。
從黨和國家的戰略布局推進看,其經歷了由“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逐步深化過程。
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央明確提出“全面小康”目標的“三個全面”,即“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要全面”,這成為指導實踐的根本準則。因此,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是以“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為指引,以“打好三大攻堅戰”為著眼點,包括“農村小康”“農民小康”“綠色小康”“健康小康”“安全小康”等五個主要方面。可見,新時代的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全面的小康,集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小康。
王叢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中,生態環境保護的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本質上、目標上表現出統一性和一致性。從本質上看,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較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成本來實現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生產力要素之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目標上看,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進一步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安排的重要一環。
為此,必須長期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并在這一進程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夯實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基礎和行動基礎,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還要看到,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欠發達地區更需要在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就欠發達地區本身而言,需深化對“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的認識,把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作為打基礎、補短板、強弱項、管長遠的任務來抓,以此推動和支撐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高質量發展。
曹前發:“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內涵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汲取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世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等方面,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
沈夏珠: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是腐敗問題的治本之策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強對腐敗問題的系統治理。治理腐敗必須堅持系統思維,一方面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通過純潔黨風政風來推動社會風氣優化;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風氣建設、將反腐敗斗爭推向社會,通過純潔社會風氣來支持黨風政風建設,努力構建一個黨委領導、全民參與完善的預防腐敗、反腐敗政治社會系統。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強對腐敗問題的依法治理。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一方面要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管理,提高法治意識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法治社會建設,要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維護法治秩序,共同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社會環境。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強對腐敗問題的綜合治理。腐敗問題影響十分廣泛,但凡權力到達的地方都存在腐敗的可能。因此,權力到達哪里,監督執紀就應該到哪里。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強對腐敗問題的源頭治理。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把牢廣大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開關,通過思想建黨、制度治黨,筑牢不敢腐的政治底線、不能腐的制度藩籬、不想腐的精神長堤。努力構建不敢行賄、不能行賄、不想行賄的社會環境,鏟除滋生腐敗的外部根源。
馮丹萌:多措并舉,走出糧食安全的中國特色之路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以糧食安全為核心,立足國情、糧情,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多措并舉,保障糧食安全。一是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中國通過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尤其是對優質耕地的嚴格管控,夯實了糧食生產基礎;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耕地休養生息規劃等,推進耕地質量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二是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穩定農民就業,促進三農發展,中國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種糧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育,解決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問題,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中國在不斷推進糧食產量做“加法”的同時,在節糧減損“減法”上也下足功夫。近年來,中國圍繞產、收、儲、運、消,通各個環節發力,通過一系列政策推進,為糧食安全把好關。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節糧減損,推動實現節用裕民、節儉興國。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