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馮靖哲:從“化危為機”中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
一是堅持黨對經濟建設工作的領導。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權主要表現在綜合研判經濟形勢、科學謀劃頂層設計、確定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要求,以及對重大生產力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進行系統規劃等。
二是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價值指向,真正意義上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三是堅持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動黨的經濟理論創新。正是認識到經濟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得以在“危”“機”并存的局面下審時度勢謀篇布局,通過科學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和戰略贏得主動。
四是堅持把經濟改革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是使日趨成熟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國民經濟遭受諸如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強力沖擊時,能夠承載住更大壓力,真正以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發揮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原文鏈接:從“化危為機”中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
林明燕:在縱橫對比中彰顯我國民主治理的優越性
縱觀我國民主治理的具體實踐,在每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民主治理的具體內涵也會隨之改變。近年來,西方世界民粹主義思潮迅速蔓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西方之亂”到“中國之治”,這正是中西方民主治理模式差異所呈現的不同治理效果。通過橫向的中西方民主治理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民主治理模式之所以能夠呈現出良好的治理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商志曉:中國現代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辯證聯結
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后起的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對于當下的中國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首先,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源。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理念和成熟的精神氣質,構成人們接觸新事物和進行新創造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其次,中華傳統文化是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中華傳統文化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所能起到的匯聚力量的潛能亦是深刻而有力。再次,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矯正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偏頗。解決現代化進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中華傳統文化富含智慧,能夠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在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發生作用的同時,現代化也在影響和改變著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實現自身現代化提供了時代機遇、重要遵循和現實條件,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自身走向現代化。
于學強:完善官德評判體系的科學性
官德評判體系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形成過程的實踐性。官德評判指標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官德評判中經常使用并得到實踐檢驗和民眾認可的;官德評判體系既有穩定性也有發展性,它的變革與發展是在實踐調研基礎上推動的。二是內容設計的合理性。內容設計的合理性就是從系統論出發說明其具體內容之間、具體指標之間的關聯性,特別是明確具體指標的輕重緩急與互相協調的情況,以及它們在整體指標系統中所占的權重。三是評判原則的務實性。務實的評判原則要求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橫向與縱向相結合,正確處理好公民道德、社會公德、家族美德、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正確比對不同門類、部門、層級個體之間官德。四是具體指標的可控性。構成官德體系的具體指標必須細化為具體的、可以量化與控制的項目,使其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分析比對。
柯水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意義重大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了保持并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通常需要嚴格地進行生態保護,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不可避免地會犧牲一些發展機會。同時,一些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良好,但“資源詛咒”“生態剝奪”和“綠色抑制”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客觀存在,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資金投入渠道有限、產業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供給不足等問題,成為共同富裕需要關注的特別地區。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長期以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國家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抓手,其深化改革是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貢獻的一種認同,也是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兼顧有效保護與協調發展的一種嘗試,更是對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一種推動。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