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苗國:實施更加積極的人口人才戰略
實施更加積極的人口人才戰略,急需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構建完善生育支持體系。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積極打造生育支持型社會,盡力解除家庭生育的后顧之憂。加強育齡婦女保護,完善生育權益保障。為婦女提供全生育周期服務,提升免費婚檢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面,健全出生人口監測網絡,推動落實產假哺乳假,提高社會生育服務能力。探索實行家庭生育假。以家庭為單位,合理分配夫妻雙方的產育假時間,消除性別歧視,弱化單獨延長女性產假對其就業造成的威脅。實行生育補貼,降低生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險制度,政府通過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嬰幼兒托管機構補貼、延長義務教育等更多承擔養育和教育子女的支出,共同降低生育成本,促進人口自然增長。
霍鑫:“虛擬病人”技術:人工智能在醫療系統的新應用
“虛擬病人”技術通常包括問題、具體的診斷任務、文本撰寫等交互性模塊,并且多數系統可以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反饋,在幫助老師做出更好判斷的同時也可為學生準確找到其不足。其允許學習者扮演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員,在計算機系統中模擬臨床技能操作,通過交互式學習,實時獲得操作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診療能力。“虛擬病人”模型可以實現無限次的病例組合,為專業人員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基于“虛擬病人”系統,可以大范圍增加基層醫護人員的案例學習機會,提升他們的臨床診治能力,從而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
熊丙奇:一哄而上設熱門專業偏離了大學的定位
高校一哄而上設置所謂熱門專業,導致這些熱門專業辦不出特色,難以保證質量,乃至變為“冷門”,確實是當前高校專業設置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專業設置是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應該由學校的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根據本校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審慎論證。但是,從實際情況看來,部分大學調整專業缺乏對專業意見的問詢,導致熱門專業大量重復設置,“冷門”專業乏人問津。對此,只有推進學校建立更加專業化的治理結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張九童、鄒廣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向度
從結構向度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關鍵是要打破歷史形成的“華夷之辨”價值分殊,而去追求“多元一體”的文化生命認同,構建互養相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
從時序向度上看,對于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需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深度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內涵,在繼往開來的時序向度中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生命體系。
從空間向度上看,中華民族要構建起包容開放的共同體文化。首先,我們要以民族文化平等觀超越民族文化優越觀。其次,要以民族文化交融化解民族文化隔閡。最后,要以民族文化合作超越民族文化沖突。
田丹宇:歐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第一,制定一部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全面立法。法國先制定《綠色增長和能源轉型法》后仍需要重新制定包括適應氣候變化在內的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經驗表明,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多個領域,包括減緩適應兩大方面,關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各類主體,需要專門制定一部全面的《應對氣候變化法》。
第二,先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法再對照修改其他法律法規。考慮到立法的難易程度和立法可行性,德國、挪威、丹麥、蘇格蘭均先出臺了一部框架性的氣候變化法,規定了減排目標、實施路徑、減排責任和問責機制。框架法出臺后,再通過制定具體行動計劃、開展法律修訂、更新碳預算目標等方式細化法律規則內容。
第三,將減排目標和分解機制納入法律。《德國氣候保護法》將減排責任分解落實到各主要部門行業的做法,《英國氣候變化法案》已執行到第六期的碳預算制度,歐盟在立法中處理成員國之間減排責任分擔問題的經驗,歐盟在發揮政府與碳市場間的減排合力上的探索,均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