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保就業是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的關鍵
就業一頭牽著消費,一頭牽著供給,是需求體系和供給體系之間的連接點和發力點。就業大局穩定可以改善居民收入預期、提升消費意愿,是擴大最終消費、拉動內需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也為改善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保居民就業是當前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任務。
保居民就業,關鍵要把握三個抓手。一是密切關注農民工群體。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漂泊,崗位不固定、收入不穩定,在勞動技能培訓、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也面臨困難。未來考察就業問題,既要看就業充分性,也要重視農民工群體就業的穩定性、平等性。二是重視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戰場,從長遠看,通過扶持小微企業,鼓勵創業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招。三是用好新經濟、新平臺的就業機會。數字技術發展為我們暢通供需、解決就業問題極大地拓展了空間,我們應敢用、善用、用好這些新職業、新崗位帶來的就業機會。
鄭鵬: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底色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此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放手發動群眾,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壯闊征程,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最終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權與制度。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的成功密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性的集中體現。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內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展了刀刃向內、刮骨療毒式的深刻自我革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內在動力。
人民性是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永恒主題。實現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李楠、李昀勵:以國情為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始終貼合國情闊步邁進,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發展奇跡。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不懈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將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規律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結合起來,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明晰了“四位一體”的建設布局,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穩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在現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獨特優勢,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
周愛民: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和價值所在。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是為了人民,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要依靠人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堅持黨的領導為前提,以多元合作共治為基礎,以暢通和拓寬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為手段,著力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所有重大政策的出臺都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在基層群眾自治實踐中,廣大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建設者、參與者、維護者和最大受益者,自始至終都能感受到自身民主權利的行使與維護,體現了人民民主覆蓋的廣泛性、過程的完整性、內容的全面性,有效實現了基層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把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落到實處。
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體現了“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廣泛開展民主協商,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問計于民,真正做到民事民辦、民事民議、民事民管。
陳強:高校學術評價改革須雙管齊下
學術評價在高校學術治理中發揮著“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在提升高校學術活動整體水平方面則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高校學術評價制度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癥狀”,影響和制約了高校學術進一步繁榮發展。
高校學術評價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同時推進高校內部及外部的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改革推進的思想、制度和文化障礙。高校學術評價改革必須要有系統思維,綜合施策。不僅要關注學術評價本身,還要關注與學術評價密切相關的人事制度、學科建設、科研組織與管理、資源配置、氛圍營造和文化建設等前提和條件支撐,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應聯動推進。同時,高校學術評價改革必須關注與學術生態相關的社會環境和支持系統的整體改善。
另一方面,要加快條件和能力建設,解決學術評價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匹配的問題。這著重體現在如下措施:第一,應加大評審專家庫建設力度。第二,進一步豐富學術評價的方法和工具。第三,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技術、社會網絡分析等最新發展成果,探索學術評價的思維、方法、手段和工具創新,在提升評價質量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評價中由主觀臆斷或道德失范引致的各種風險。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