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堅守黃土文化的“根”和“魂”
黃土文化之“根”,因黃土而渾厚。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漢書》有載,“大風從西北起,云氣赤黃,四塞天下”。距今大致200萬至300萬年前,時值“第四紀大冰期”,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將印度洋溫暖季風擋在了崇山峻嶺面前,而南下的蒙古高壓氣流愈發強烈,造就了干燥寒冷的西北氣候。經年累月的侵襲,使這一片地域植被漸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勁風卷起地面泥土,反復不息地降落在大西北。風弱之際,塵埃落定,筑就了層層黃土覆蓋的一座高原。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連內蒙古高原,遍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七省(區)46個地(盟、州、市),282個縣(旗、市、區),全區總面積63.5萬平方千米,這就是黃土高原。
黃土文化之“根”,伴黃河而磅礴。天上之水,奔流不回。古人曾云,“西北土性松浮,湍急之水,即隨波而行,于是河水遂黃也”。黃土高原西高東低,源頭清澈的黃河,流經此地時,裹挾著大量的泥沙,隨后化身為一條世界上獨一無二含沙量最高的大河。
黃土文化之“魂”,由無數中華兒女所創造。毫無疑問,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受貧瘠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落后的政治經濟條件所囿,陜北人民的生活堪稱艱辛。這反倒磨礪了他們堅毅的性格和不畏苦難的精神,辛勤勞作,用汗水討生活,方才心安理得。苦難在他們看來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與其無謂地抱怨,不如將其當成一種習慣,淡然接受。
黃土文化之“魂”,因非遺文化所恒久。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李雙套:實現共同富裕要關注七對關系
“共同”與“富裕”的關系:把“共同”建立在“富裕”的基礎之上
一、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如何“分好蛋糕”成為關鍵。也就是如何理解“共同”,如何把“共同”做好,成為新時代需要做的文章。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共同”,不能用“共同”否定“富裕”,不能用“分好蛋糕”否定“做大蛋糕”。
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
實現民眾富裕需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對于政府來說,要做好民生保障、社會兜底,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三、“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從宏觀方向來說,共同富裕政策與國家現有大政方針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把共同富裕的問題納入“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中統一思考。
四、“務實”與“務虛”的關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
共同富裕到底是什么,共同富裕到底怎么建設,沒有一個現成的模板。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將是一個持續性話題。
五、“收入”與“支出”的關系: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降低支出
富裕包括收入與支出的關系。如果入不敷出,就談不上富裕。所以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如何引導支出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六、“經濟”與“社會”的關系:尋求社會問題的經濟解決
從宏觀層面來說,共同富裕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從微觀層面來說,共同富裕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要從社會問題的解決層面重視共同富裕。
七、“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從特殊中尋求實現共同富裕的普遍經驗
我們需要總結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哪些經驗是可復制可推廣的,哪些經驗是不具備推廣意義的。經濟待發達、欠發達地區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易繼明: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新時代的呼喚
具體而言,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建設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第二,建設支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第三,建設激勵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市場運行機制。第四,建設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第五,建設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社會環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塑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和公平競爭的知識產權文化;二是構建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融合發展的知識產權文化傳播矩陣;三是營造更加開放、更加積極、更有活力的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環境。第六,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進一步擴大知識產權領域對外開放,維護知識產權多邊合作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審查業務國際合作,打造國際知識產權訴訟優選地,完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國際對話交流機制。
祝合良:新發展格局新在哪里
一是更加強調新發展理念的指導地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三者緊密關聯。
二是更加注重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強化內需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三是更加注重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要求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保持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和產業鏈通暢運行。
四是更加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五是更加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王旗: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改革重組,推動了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在全球經濟及市場環境低迷的形勢下,國有企業逆勢取得了經營佳績,2020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0.3萬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長2.1%,近八成中央企業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2萬億元,同比增長7.2%,實現凈利潤1.2萬億元。
當前,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以后進入新發展階段,國有資本布局和產業發展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推動并購重組,規范投資并購行為,進一步聚焦服務國家戰略部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及主體功能區戰略。另外,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聚焦主業,打造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發揮國有資本的活力、影響力、帶動力,提高抗風險能力,促進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涉及民生的重要領域集中。國有企業要圍繞擴大內需戰略支點,加強對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重要能源、重要物資和產品保障能力的建設,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計民生、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的行業領域集中。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