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以文化奠定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
文化強國戰略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現代化實踐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們用了40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200年的發展道路,這種趕超式現代化發展讓中國歷史性地擺脫了貧困問題,并在建黨百年的偉大時刻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我們成功地闖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毫無疑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豐富了人類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也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未來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此同時,面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挑戰,這就需要全體中國人更加振奮精神,更加充滿文化自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王化冰:推動智庫全面參與政府決策過程
智庫參與決策、影響決策和服務決策的相關工作,主要體現在決策咨詢和決策評估兩個方面。咨詢論證是決策過程的必要環節,是推進決策過程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智庫長期擔當的重要社會職責。決策評估是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政府決策過程民主化、科學化的縱深推進而興起的,主要包括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決策實施效果評估。決策評估可對決策進行全周期全方位評價,通過預評估、后評估和即時評估相結合,以實現預防決策風險、評價實施效果的目的。
智庫在繼續做好決策咨詢工作的基礎上,要以四個領域為重點加強決策評估工作,即重點做好區域高質量發展、重點行業(產業)發展等區域發展評估;各級政府的干部績效評估;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且對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可能造成較大影響的重大決策事項的決策風險評估;重要戰略、發展規劃、重點任務實施進程評估。
張海超:鄉村生活類短視頻展現鄉村文化魅力
雖然大多數非專業生產者中并沒有視覺維度的制作意識和制作技術,但僅從視覺表達本身而言,沒有使用視覺語言意識和能力的生產主體反而會對鄉村生活進行相對更真實的呈現。制作意識和制作技術的局限限制了這類生產主體對短視頻內容的視覺加工空間,所以這類短視頻往往會選擇更接近鄉村現實生活的視覺表征形式。非專業生產者雖然很難通過商業化的專業視覺手段吸引短視頻平臺的用戶,但是他們對鄉村生活類短視頻題材的選取卻成為他們制造“眼球經濟”的重要手段,因為這類生產主體較專業生產者而言更了解鄉村生活,他們知道鄉村生活的真實樣貌;這類生產主體在視覺表達的內容上也存在與專業生產者不同的選擇傾向,他們更注重視覺表達的對象內容,而非視覺表征手段本身。
吳遠華、洪欣:民俗音樂賦能鄉村振興
彰顯鄉村魅力,規劃民俗音樂文化布局。一是把發展民俗音樂文化納入“鄉村振興”的總體布局,強化頂層設計。在鄉村建設規劃中積極利用地域民俗音樂文化元素,用于豐富休閑游藝廣場、村級活動中心、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設計具有鄉村民俗音樂特色的民居建筑、農家書屋、文化長廊等場所,在道路、農田、山地等合適位置設立有民俗音樂特質的“文化符號”等,把民俗音樂文化元素充分融入鄉村建設的各個角落,建設有地域民俗音樂文化氣質的魅力鄉村。二是要把發展民俗音樂文化與各鄉村自然人文、村寨特性和民眾生活密切融合起來,彰顯鄉村個性。充分利用鄉村民居、建筑、道路、田地等基礎設施和現代聲、光、電、網等手段,營造獨特的民俗音樂文化標識系統,開發多樣的民俗音樂文化產業新業態,形成強大的民俗音樂文化“傳承場”。
麻國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社會人類學
社會人類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為人民既是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社會人類學的服務對象。人民是社會的主體,在日常生活中組織著中國社會,實踐著中國文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人類學,就是要客觀調查人民群眾的生活,真誠了解人民群眾的愿望,在此基礎上努力把社會人類學調查研究所形成的知識體現于公共政策中,發揮溝通國家與社會的作用。在近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國社會人類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發展中國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吸收借鑒西方人類學的應用取向,在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塑造自身研究取向和話語體系,其面向人民的學科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調查研究為基本方法。田野調查是社會人類學的學科基礎和靈魂,也奠定了這門學科從實求知的學術風氣。二是以社會服務為學科追求。歷代學人積極承擔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人民團結等方面的重大歷史責任,將學術研究與我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緊密結合,推動社會人類學呈現出今日欣欣向榮的氣象。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