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素梅:科學創新亟待一體化機制保障
科技創新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更是科技探索的靈魂。科技創新的程度不同,破舊立新和改變世界的程度也隨之不同。科技創新是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統稱,兩者并不完全等同。科學創新的初衷在于探索未知,以求真為目標;技術創新的初衷則在于改造世界,以實用為宗旨。21世紀以來,科學與技術表現出深度融合態勢,二者越來越并入一體化發展軌道,科學創新范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深刻把握科學創新范式的轉變及其社會影響,日益成為我們制定教育方針政策、人才評價機制以及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前提。
當代科學創新范式的轉變,對在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教育體制、人才評價標準、科研立項機制以及科技發展戰略等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與學科設置是在傳統科學學科劃分基礎上形成的。絕大多數教科書只陳述科學定律的解題方式,很少關心定律的形成過程。同樣,老師的課堂教學只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定律的用法,而很少剖析科學家的創新經歷;實驗課主要是在老師安排下做出預期實驗結果,并撰寫實驗報告,很少能真實體驗到實驗中蘊含的創新之義。
毫無疑問,正在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看到了這種重知識傳授而輕能力培養方式的弊端。但是,如何將學生的能力提升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并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事情,還涉及社會的其他方面。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關于教師的考評標準和人才評價機制變革。近年來,雖然教育部發布了“破五唯”專項行動通知,但在落實中卻頗有難度。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研究表明,在科學史上,只有新范式的確立,才能導致舊范式的消亡,而不是相反。因此,當前的教育改革不是頻繁出臺否定性指導意見,而是需要出臺可執行的替代方案。
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一體化發展,帶來了科學創新范式的改變,并不是改變科學以探索未知為目標的初衷,而是更加強調科學創新的不確定性和無法預料性,這對傳統的科研立項評價機制和運行程序提出了挑戰。正如丁肇中曾在演講中所說的那樣,科學家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通常會獲得無法想象和無法預料的事實,而這些事實是項目實施過程的產物,并非在撰寫項目申請表或任務計劃書時所能預料到的,許多科學發現是偶然或意外獲得的。
因此,我們在推動以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尊重科學探索本質特征的科技發展戰略來促進科學創新,需要通過一體化的社會改革來保障科學創新。
張軍:國家通用語言是民族認同基石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樣統一的語言生活對于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國家通用語言融會了中國傳統“通語”思想和現代國家語言理念,歷經一個多世紀的迭代發展,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文化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進入新時代,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不斷提升普及質量和水平,仍然是語文工作的中心任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代表了中華文化融會統合的前進方向,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座,能夠有力地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揚精神、凝聚力量。
陳先哲:“雙減”:中國教育改革新起點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內容重點是“雙減”:一是減少校內作業量,減輕學生負擔;二是減少校外培訓負擔,從嚴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對于減少校外培訓負擔,措辭之嚴厲,措施之有力,可謂前所未有。本文認為,此次“雙減”新政,國家層面透露的風向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出重拳、出實策,讓教育回歸公益屬性,讓教育主陣地回到學校,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雙減”之后一個明顯的政策信號是推進教育均衡,比如多地大力推行區域內教師輪崗制度,學校和教師發展都面臨大變局。這其實也是希望給家長明確的政策預期:應當轉變教育觀念,不要再在“擇校”“擇師”以及“唯分數”“唯升學”的路上狂奔。家長群體如果還是抱持一元性的教育觀念,對學校和教師作出的改革雖傷筋動骨但也可能收效甚微。目前,“雙減”新政列出了負面清單,但破后如何立,則更加需要建立對學校的信任并堅定推行校本改革,讓校長和教師等對所在學校教育教學最了解和專業的人在其中真正發揮力量,讓更多學校辦出特色達致更好均衡。
教育改革要聽見民眾的呼聲,也要給有教育情懷和理念的校長、教師更多的辦學空間,讓他們更好感受到職業的尊嚴和價值,供應出更加多元也更有品質的教育,滿足國家需要和人民期待的教育才更加未來可期。
儲建國: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的主要內容
經過改革開放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在人民民主的過程上,我們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觀念和做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適時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觀點,這既是對過去人民民主過程的一個總結,也是對未來人民民主發展的一個指引。
首先,這個人民民主的過程是全方位的,而不只局限于政治領域。堅持這一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前,還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都能夠深刻地領會和踐行這樣一種民主觀。人民當家作主不是在投票選舉代表時才顯示出來,而是要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主人,所謂“主人翁”精神是貫徹在方方面面的。
其次,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穿人民民主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這是與西方民主過程的最根本的區別。這條主線不是中國共產黨獨自發明出來的東西,而是對中西方民主之真精神的繼承和發揚。西方主流民主自近代以后,尤其是在當代,越來越偏離和否定這條主線,這是其民主不斷劣質化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完善黨的領導過程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環節。“正確的領導”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牢牢把握住人民根本利益,要保證黨的重大決策盡可能趨近人民根本利益的那個理想的平衡點。科學與民主的決策過程是達到如此目標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積累了世界其他任何政黨都無法比擬的經驗,從而讓自己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中之重。
第四,在選舉、決策、協商、管理、監督等各個環節拓展廣泛而有效的人民參與。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內容,廣泛性和有效性是這種過程的兩項基本特征。西方民主看似廣泛地動員起了選民參與,但這種參與也僅限于選舉而已,在其他環節,人民大眾處于被漠視的地位。即使在選舉過程中,選民似乎可以自主地投票,但他們的選擇所基于的觀念和事實嚴重地受到統治精英的操縱,其選擇與結果之間存在虛假性的關聯。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具有比西方民主更廣泛的特征,但在有效性方面仍然有短板。我們需要繼續發揮實事求是的精神,把這些短板給補上,讓人民的參與和優良的治理之間產生真實和積極的關聯。
第五,在一種“有機性”的思維中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當代中國的治理體系是由各種制度和過程磨合起來的有機整體,人民民主的過程貫穿于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在促進整體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的同時,讓該體系充滿生機與活力。
這五個方面是當代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特征,其中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的創造性智慧。
何云峰:共同富裕強調共同創造與共同享用的同步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福祉,本質上就是保障每個人用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共同瓜分勞動成果,如果讓一部分人拼命勞動,另一部分人分享現成的勞動成果,那絕對不是共同富裕,而是畸形的社會。共同富裕主要強調的是共同創造與共同享用的同步性,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社會狀態,是付出與享用正相關的社會狀態。各盡所能是前提,共同分享是必然結果。所以,在共同富裕的社會中,民生保障是基礎。在良好民生保障下要求每個人各盡所能地參與勞動,積極創造和貢獻,共同做大“蛋糕”,然后才有可供分享的資源。
美好生活之所以令人向往,就在于它通過實現普遍的民生保障,最大化地促進每個人通過創造性誠實勞動實現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勞動創造基礎上的,不能離開勞動創造討論共同富裕。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共同富裕意味著堅持和弘揚勞動精神,意味著尊重一切勞動和創造。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幸福不是免費午餐,更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共同富裕就是每個人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積極地參與創造性勞動,一起創造出屬于大家共同的幸福。所以,共同富裕不是犧牲效率的平均主義,更不能養懶漢,而是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只有共同創造幸福,共同分享才有公平正義可言。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