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用大眾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逐步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高度凝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以精英文化、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呈現,與百姓生活相距較遠。如何通過民眾喜歡的大眾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化,轉化為百姓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使核心價值觀影響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那么,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化呢?這就要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把價值觀的建設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各方面,滲透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利用百姓喜愛的大眾文化場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化,轉化為百姓的生活習慣。
在文化精品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大眾文化精品對于引領社會風尚,弘揚核心價值觀具有標桿意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規范性、崇高性等特征滲透到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環節,通過電影、電視劇、動漫、音樂等文化產品影響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通過文化精品的傳播銷售,增進百姓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踐行。
在禮儀習俗傳承和鄉規民約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母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就通過“禮”向“風俗、民俗”轉化,形成日常規范和禮儀秩序。傳統禮儀習俗,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節慶習俗,傳承著愛國、團圓、和合、尊老等文化精神,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不斷重復繼續固化為百姓的生活習慣。還要不斷重復講述百姓熟悉的故事和身邊的先進模范故事,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鄉村和社區的鄉規民俗,在鄉村、社區文化活動中不斷重復實踐,逐漸教化為百姓的生活習慣。
在家風文化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家庭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景,也是實現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礎場域。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家風文化建設。倡導良好家風文化建設,就是倡導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把社會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傳給下一代。通過主流媒體、網絡平臺講好中國好家風培養人才的故事,引導父母具備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促進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網絡文化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信息技術發展,網絡成為承載大眾文化的主陣地。網絡全球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提供便利。觀看體驗網綜網劇網游等網絡文藝,是青少年喜愛的文化休閑方式。在網絡文化產品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少年認同核心價值觀。網絡的交互性縮短了日常生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距離,網絡平臺可聚合音頻、視頻、多媒體等現代化立體化傳播手段,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形象生動,更有文化吸引力。
在消費文化建設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人們消費某種物質和文化產品,是對該產品的符號價值的肯定和認同。如果將核心價值觀符號化故事化,將價值認同融合于消費認同之中,將充分調動民眾在消費文化中提高核心價值觀日常化的實效性。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主體、精髓等內置在消費文化產品的文本、人物、標志、儀式等具體化的活動中,有助于人們在消費文化產品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文化產品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塑造。
張萌:警惕數字人文的潛在問題
數字人文的發展為傳統人文研究提供了跨學科的研究范式,但新技術的應用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數字人文將數字技術融入學術研究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和警惕的潛在問題。數字人文方法將研究所需的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利用編碼手段為學者和讀者提供集成化、數字化和可視化的內容。在此意義上,數字人文是人文學科研究的新技術手段,而數據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研究成果的正確與否。因此,在轉化和更新數據時依據何種標準和規則,應給予更多關注和警惕。應看到,數字技術能否完整記錄人文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仍值得商榷。遵循何種規則設計信息處理平臺,利用何種方法展示“真問題”,依據何種標準實現理論分析等,都是相關研究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如何將傳統思辨式的知識創新以數據的形式實現共享也值得注意,這亦關系到傳統學科的發展前景。數字工具的完善,離不開對海量研究文本的分析處理和意義闡釋。研究者要想盡可能精確地用數字客體表達人文主體,在準備階段就要做到合理規劃,制定數據轉化、保存、分析的一般規則,從而避免交叉學科關聯的盲目性。此外,研究者必須熟練掌握所涉及交叉學科的內容及其聯系,在此基礎上形成傳統經驗和個人價值判斷的整合,實現人文研究的范式轉變。
梁劍:體育公園應兼顧特色與便民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新建、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體育公園是以體育健身為主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兼具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體育公園的特色要義是“體育”。堅持以“體育”為核心進行公園建設,才能區別于一般性公園的功能,讓更多人在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進行鍛煉。如果忽視“體育”二字,體育公園建設就可能走樣,變成僅具有簡單功能的娛樂場、觀賞園、城市綠地。這既背離了政策初衷,又會造成重復建設,導致土地、財政等資源的浪費。因此,體育公園建設必須緊扣體育特色和便民利民兩大重點。
突出體育特色,要配備充足且實用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體育器材設施或運動功能設置上,應具備常規球類運動、跑步健走運動、器械鍛煉或游樂活動等體育鍛煉基本功能。同時,還要兼顧室內運動與室外運動。要因地制宜地彰顯體育特色。同時要堅持便民利民。這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也是體育公園建設的本質要求。只有堅持便民利民,才能彰顯體育公園建設的價值追求,進而吸引更多的市民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否則,就會影響體育公園的有效使用,降低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甚至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因此,要根據各地空間發展規劃,統籌考慮人口密度、交通狀況、城市功能、產業布局以及體育公園功能定位等情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選址規劃。不能把體育公園建設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也不能只考慮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等單一因素,而忽略諸如自然生態等因素。在做好選址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劃分不同運動空間和面積,保持運動空間的相對獨立性。必要的衛生醫療、公共飲水、餐飲等配套設施,也是便民利民的應有之義。
張繼剛:秦吏“不安其位”加速秦朝滅亡
自漢朝以來,以賈誼《過秦論》為代表的文章一直在討論秦朝速亡的原因。已有討論通過敘述暴秦來探討秦亡的歷史原因,主要關注普通民眾的社會處境。但是,秦吏的處境卻未得到重視,故而有必要予以探討。
第一,秦律對秦吏之嚴苛。吏是秦朝統治全國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其處境并不好,秦律對其要求非常嚴苛。按照秦朝的“七科謫”規定,七種人經常被謫發遠征或戍邊,第一便是“吏有罪”。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四年,謫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治獄不公正的官吏,要被貶謫到邊疆去筑長城或者戍守南越。
第二,秦律執行之徹底與繁密。秦律對吏的嚴苛規定,其執行是非常徹底的。秦時,官吏傷人是重罪。劉邦作為官吏,傷人要受到嚴厲懲罰,夏侯嬰為開脫劉邦,自證劉邦沒有傷害自己,竟然坐獄歲余,被掠笞數百!可見秦律對秦吏的輕罪重罰和執行之嚴苛、徹底。
第三,新地吏地位低下。新地吏是秦新征服地域上的吏,其所處狀況更糟糕。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辦公達三個月以上者,要被免職;病愈后,要被任命為新地吏或派去戍邊,同因為犯有過錯被免職、廢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樣。
第四,秦吏參加反秦戰爭。秦律對吏的處罰,是重于普通平民的。秦律對秦吏輕罪重罰,要求嚴苛,且有罪的秦吏要被謫發去遠征或戍邊;又有職務連坐之法,法網細密,稍有不慎便會觸犯法律;就連因身體有病患不能正常辦公的官吏也要被罰做新地吏;從劉邦之事來看,秦律的執行既嚴苛又徹底、堅決。在新征服的地域上,新地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很低,所處狀況更不好。在如此繁密、嚴苛的秦律之下,秦吏作為秦政權維持統治的主要依靠力量,一直處于緊張和恐懼之中,所處境況很糟糕。
秦朝對秦吏過于嚴苛,致使其國家歸屬感不強,秦吏是懾于刑殺才去做官吏的。如侯生、盧生相與謀曰:“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史記·秦始皇本紀》)莫敢盡忠是秦亡之前官員的普遍情況。
正因為如此,大量秦吏參與到反秦戰爭之中。在劉邦功臣集團中,秦吏占總數的13%,例如,劉邦、張蒼、叔孫通、蕭何、曹參、酈食其、夏侯嬰、陳嬰、周昌、周苛、任敖、申屠嘉、吳芮等。其中,張蒼就是不堪吏治嚴苛而從秦廷逃跑跟隨劉邦起事的。除了反秦的秦吏,還有很多秦吏不戰而降,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例如,劉邦西攻秦,秦吏放棄抵抗者為數不少。秦吏“不安其位”,加劇了秦朝“土崩”之勢。
張渭蓮、段宏振:先秦中原與北方文化交流持久延綿
先秦時代,以嵩山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區與以燕山為橫軸的北方文化區之間存在長期的文化互動和交流。其文化交鋒與融合的主要地域在黃河流域,但主干途徑位于太行山東麓地區,這一南北狹長的山前地帶因此成為地理與文化雙重意義上的走廊。在這條走廊上,中原定居農業文化與北方定居或游移農牧業文化、中原族團與北方族群之間持久延綿的融合交鋒,催生并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與壯大。
中原與北方交流交鋒的本質意義,事實上是華夏族團與北方族群的碰撞與融合。兩大群體之間的長期對峙與交鋒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生存方式的根本差異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統。因此,在先秦的相關文獻中,將北方族群稱為“戎狄”,以示與中原華夏族團的區別。但是,考古發現已經證明,自遙遠的史前時期開始,北方族群持續南下,與中原民族的碰撞與融合一直未有中斷,華夏族團形成與壯大的進程一直就是吸收容納北方民族的過程。因此,盡管中原與北方交流交鋒的具體形式因時而異,但其結果始終如一:中原文化因吸收北方文化因素而豐富多彩,華夏族團以融合北方人群而拓展壯大。華夏族團與北方族群融合的歷史進程,自史前以來延續數千年,很多時候是在太行山東麓走廊地區進行和完成的,這也是太行山東麓文化走廊的核心價值所在。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