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晰:家庭教育宜有情依理還應守法
針對家長焦慮、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家庭教育促進法專門提出父母和監護人應“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呼應了“雙減”政策。家長應做到四個方面,才能讓家庭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是提升主體意識。家長要具有強烈的權責主體意識,主動行使父母職責,主動思考家庭教育應如何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二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對于家長而言,當務之急是轉變以知識為主的家庭教育觀,樹立“處處皆教育”的家庭教育觀。三是保證高質量的陪伴。法條中所規定的娛樂、體育鍛煉等家庭活動,同樣需要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四是注重家風建設。家庭教育的核心特點在于浸潤,這也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價值導向。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完成這一任務需要長期的、多樣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浸潤。
梁啟東: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民營經濟可以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穩就業”的生力軍。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通過發展民營經濟可以培育內在經濟增長機制,培育市場力量及制度創新的土壤。在民營經濟發展上,政府部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搞清“誰養活誰”的問題,明白誰是納稅人,樹立親商、重商、敬商的理念;二是理順“管”和“放”的關系,既要管好也要放開;三是處理好“給”和“取”的矛盾,既立足于“取”,又立足于“給”,先讓利后得利,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這樣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除此之外,要通過思想解放,創造優質的輿論環境;通過打霸治亂,造就優越的社會環境;通過讓利于商,形成優惠的政策環境;通過高效便捷,形成優秀的服務環境。
胡志全、辛嶺、朱曉峰、楊敬華、李超、黃德林、楊婷婷: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強度(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GDP的比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較小,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所依賴的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問題仍突出,2018年全國農業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僅為45.2%。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農業科技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尚未形成。因此,要加快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脫節等突出問題,改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積極推進教育和“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
農產品加工和涉農服務業滯后,農業產業體系需要補足短板。產業體系不健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之一。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各產業間的發展協調性不足,產業增長緩慢,與市場需求、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協調性亟待加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未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需要重點補足質量效益短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要以農業提質增效為導向,構建技術攻關能力有保障、科技成果能落地、體系健全、運作有效的農業科技政策體系;二要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推動信息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高效設施農業;三是全國各區域、各省要抓住自身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新功能、發展融合新業態,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王瑛:“十個堅持”的多維審視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堅持”是邏輯嚴密、系統完整的統一體。從指導思想上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史和生動實踐雄辯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獨立自主,堅持理論創新,堅持中國道路,堅持統一戰線的結果。從自身建設上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全黨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從偉大勝利中激發奮進力量,從彎路挫折中吸取歷史教訓。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是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自我革命的結果。從發展成果上看,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胸懷天下的結果。
劉勵敏:喬治·巴塔耶重視經濟學研究中人的價值
法國評論家、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從對資本同質性“謀劃”的批判出發,考察人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自主性,提出了他的“普遍經濟學”理論和異質性概念,并希望借此另辟蹊徑,避開他之前的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們已經做過的工作,發現他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認為,“異質性,這個特殊的詞語表示它相關于那些不可同化的要素;這種不可能性對社會同化過程產生一種根本的沖擊”,其實質就是把雇傭勞動者同化在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中,卻排除在勞動創造的利益分配之外,以實現資本主義生產單純數量的疊加。巴塔耶認為,資本在這里“把人性變為一種抽象的和可以交換的實在:一種對個體占有的同質的事物的反映”。這種交換將勞動個體同化為產品,卻壓制了勞動者追求發展和自由的異質性需求,最終導致產品過剩的經濟危機。
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理論和他對異質性的看法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是對資本主義同質社會思想觀念和運行機制的批判。在巴塔耶看來,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視了人的情感反應,對經濟利益的重視超過對勞動者自主權的重視,扭曲了人類的意向和行為模式。經濟學研究必須堅決拋棄“物本位”思維,確立“人本位”范式,把情感價值符號與商品價值符號整合為一體進行研究。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