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雨: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觀
從世界觀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完整地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黨的二大《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始終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
從方法論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中,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賦予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新的民族內涵、時代內涵和實踐內涵,創立了一種科學、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即“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從實踐維度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人民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論者。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客觀、有效的人民標準,始終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劉宗靈、楊可:堅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長期的統一戰線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這是我黨成立以后首次強調統一戰線的重要地位。此后,統一戰線成為黨內路線的重要方針,對我黨取得抗戰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對不斷增進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不斷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吳瓊:年度流行語反映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
“雙減”意見發布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立刻減輕了,不僅強化了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而且遏制了校外培訓機構的無序發展,也讓教師和學生家長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及規律,探索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雙減”工作到位了就減少了許多拔苗助長的“雞娃”現象。“碳達峰”“碳中和”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一推進工作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碳達峰”“碳中和”倡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社會生活中新的科技概念不斷出現,“元宇宙”描繪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融合的社會生活形態讓人向往。從幾年前的“引力波”“5G”“區塊鏈”,到時下“元宇宙”成為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不斷拓展著生產生活的疆域,也昭示著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
王昱入:新征程上要繼續嚴密黨的組織體系
早在1847年6月,由恩格斯起草、馬克思修改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就明確規定,同盟的組織機構包括支部、區部、總區部、中央委員會和代表大會五個層級。其中,中央委員會是同盟的權力執行機關,代表大會是同盟的立法機關。“第一國際”成立后,由馬克思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規定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組織體系:全協會代表大會是協會最高權力機關,總委員會為執行機構,設主席、總書記和通訊書記,各國中央委員會稱為聯合委員會,下設分部、支部或小組。歷史證明,嚴密的組織體系不斷推動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不管是后來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還是1948年的《關于建立報告制度》,抑或是鄧小平強調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力量分散問題,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能力得到不斷增強。黨的歷史表明,什么時候堅持正確組織路線,黨的組織就蓬勃發展,黨的事業就順利推進;什么時候組織路線發生偏差,黨的組織就遭到破壞,黨的事業就出現挫折。
李海燕: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
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的進程中,有兩種傾向是必須警惕的:一是文化乞丐傾向。對身邊、腳下甚至融入血脈的中華文化金礦不屑一顧,以傳統文化的不良表現來否定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言必稱西方。二是文化騙子心態。盲目夸大傳統文化的范籌、內涵,相信傳統里有一切神通神跡。這種心態,要么是無知于歷史、無畏于當下的顢頇之徒,要么是曲學阿世的投機取巧之輩。還有別有用心之人借國學熱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沉渣泛起,以文化之名行謀利之實。同時,當代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變革導致的社會結構、運行模式、社會心理的變化,對文化認同等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條件下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凝聚力量,是亟待破解的問題,有賴于全社會的探索與實踐。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