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積極構建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以數字技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義是,突破農業農村數字瓶頸,實現城鄉之間的要素、商品和信息融通。一是開展“數字農業”的探索,挖掘農業數據價值,盤活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助力農業信息化、現代化與鄉村智能治理;二是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推動鄉村資源與城市要素市場對接,探索城鄉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等的農村數字人才培育作用;三是健全商品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深化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四是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城鄉數字壁壘,實現信息開放共享、數字城鄉并聯管理,合理利用城鄉民生、經濟和社會發展數據,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全面重塑城鄉綜合治理模式。
江時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面臨什么問題
一是研究人員的數量不夠。專職從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很少,許多國家無人研究或者研究相當薄弱。二是研究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只有少數杰出人才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有較高的外語水平。三是經費較為不足。四是學術論文發表相對困難。五是資政報告的數量和質量不盡人意。能否提供高質量的資政報告,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研究人員要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較高的政策敏銳度;二是資政報告的報送渠道應該暢通和便捷。應該說,目前這兩個方面的現狀都不能令人滿意。六是學科建設相對滯后。七是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脫節。國別和區域研究由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組成的,但在現實中,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的研究人員往往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出發,厚此薄彼,各自為戰。其結果是,基礎理論研究只能陽春白雪,應用對策研究只能隔靴搔癢,無法提出操作性強的政策建議。
徐曉美、郭芮: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價值邏輯
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價值邏輯是,從“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事業。當今世界早已成為一個各國命運與共、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大全球性挑戰之一,同時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和愿望。世界減貧事業的推進,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各國的普通民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自身命運與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一方面,中國注重國際反貧困的合作與交流,除了致力于本國的脫貧攻堅外,還堅持開放共享的扶貧戰略,積極為世界各國的減貧工作提供援助,促進各國共同消除貧困。另一方面,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在30%左右,中國的開放發展為各國帶來重要機遇、為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勁動力、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共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使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呂村:碑刻文獻對黃河文化傳播的價值研究
“盛世修史,明時修志”,史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傳播的媒介,是中華民族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團結性的重要途徑。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傳承區,也是中華文化的母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在黃河文化向外傳播過程中,更應當對黃河文化進行重新的梳理,構建真實全面的黃河文化體系。借助碑刻文字材料的幫助,可以使黃河文化體系更加完善真實,也可以使人全面正確地認識到黃河流域人才輩出、重教興學的社會風尚。我們在弘揚黃河文化時,要重視對承載著黃河文化精神的地方史志的修撰與整理,發掘并弘揚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發揮碑刻文獻在地方史志整理中的重要支撐與補充作用,利用碑刻材料作為紙質傳世文獻的補充與佐證,以起正訛誤、補史實的作用,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促進黃河文化的高質量傳播,承擔起中華文明核心傳承區文化高地建設應有的責任。
楊光斌:中國政治學的內在轉向
政治學研究無外乎兩種路徑:歷史的和現實的。歷史研究的路徑自然是歷史政治學,歷史政治學并不局限于一國歷史的研究,也用于比較歷史分析;現實研究的路徑主要是田野政治學和大數據的應用。歷史政治學和田野政治學標志著“中國性”政治學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政治學從移植、模仿的學生階段,正在走向以我為主的成熟階段,從知識來源的外生性走向知識生產的內生性。中國政治學的“內在轉向”已經成為主要現象。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