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憲法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保障
憲法確認了實行人民民主的領導力量: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是憲法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最鮮明的政治特征。我國憲法不僅在序言中確定黨的領導地位,而且通過對現行憲法必要而及時的修改,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入憲法,進一步明確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地位。
憲法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立了重要制度載體:我國憲法規定了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規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還規定了包括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批評和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等民主權利。
切實貫徹實施憲法: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價值目標、民主原則精神、民主制度程序和民主權利義務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內容。只有維護憲法尊嚴,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全過程人民民主才能有序推進,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
充分發揮憲法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作用,必須把憲法精神、憲法原則、憲法要求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各環節、落實到法治國家建設各方面。
汪明月:用好綠色低碳技術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力量。筆者認為,創新綠色低碳科技,要在近中遠期合理布局,在重點任務和配套機制、能力建設等方面共同發力,從技術創新鏈的維度進行強鏈、補鏈。具體而言,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發揮好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深化應用基礎研究,加強低碳前沿技術攻關,組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強化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創新上下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推進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建立綜合性國家級綠色技術交易市場,鼓勵各地區、有關單位依托或整合現有交易場所。加強綠色技術交易中介機構能力建設,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第三方檢測、評價、認證等中介服務機構。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綠色低碳技術市場需求。持續跟蹤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情況,繼續更新并發布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
健全綠色低碳的各類標準體系。研究制修訂實現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相關裝備、工程、運行等標準,形成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分級分質標準、評價標準和監管標準。
劉興華:碳達峰、碳中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我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首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于爬坡過坎階段,對能源的需求仍在增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辯證地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將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態結構發生根本性優化變革,有利于我們加快建立現代化能源體系、產業體系,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其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利于突破相關關鍵技術,并建立相應產業體系和高質量人才隊伍,占據全球科技、產業和人才競爭制高點。再次,中華文明歷來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相契合,既有利于推動我們對能源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又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建華、孫健:民事立法要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立法體現了民法典的價值追求。
民法典第4條至第9條通過規定基本原則,分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自由、公正、誠信、法治的內容轉化成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公序良俗和保護生態基本原則。第1043條明確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一條款提出了夫妻之間應該相互忠實、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具體行為要求,提出了婚姻家庭關系中的敬老愛幼、互相幫助、平等、和睦、文明的具體規范要求,將平等、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婚姻家庭法律關系的調整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民事立法中直接上升為制度化的設計和規定,確立了用于倡導、指導和引導婚姻家庭關系中當事人行為正當性的法源地位。
因此,民法典關于家風的這一條款開創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立法的有效模式,借助于法律條款的倡導功能和指導功能,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民事權利、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關系,有利于構建平等、和睦、和諧、文明的夫妻關系和婚姻家庭關系,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促進家庭文明建設。
于學斌:傳統村落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創新發展
在傳統村落文化逐漸離我們遠去的今天,其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傳統村落文化既是現代化建設中的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所以要重視傳統村落文化,挖掘其固有的價值,為鄉村振興和民族振興作貢獻。
就硬實力而言,傳統村落文化具有經濟價值,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它是當地的名片和文化標識,因此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能夠滿足游客對異文化的觀賞需求。傳統村落文化有許多好的習俗和風尚,在現代社會中需要發揚光大,如重視親情、友情,有良好的互幫互助的風氣,親戚朋友之間關系密切,走動頻繁,這些風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非常需要的。
發揮傳承人的作用。沒有文化傳承人,文化便無法傳承;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設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方面要發揮他們的傳承作用,激發他們傳承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其素質,培養新的傳承人,以點帶面,不斷壯大傳承隊伍。
發揮專業團體的專業優勢。專業團體包括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研究機構等,應該發揮專業團體的主力軍作用,利用人才和隊伍優勢,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辦節慶是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也是傳統村落文化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目前,由政府舉辦的各種節日慶典很多,但是內容過于簡單,主要以文藝表演為主。未來,要利用節日這一平臺,將村落文化傳承、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主要內容,推陳出新。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