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三個維度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
1.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內容的全面性。在我國,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擁有充分的民主權利,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權利也在不斷豐富完善。人民在整個民主活動過程中都擁有充分的民主權利,不僅體現在前期決策,在政策執行、結果監督等過程中,人民都擁有廣泛的權利。
2.準確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兩種現實性。全過程民主不僅是一種實踐中的現實民主,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其未來的發展也必然具有現實性的發展規律。具體來講,人民民主具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人民能夠依法有效開展各種民主實踐活動,是一種現實的民主。此外,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科學發展著的民主,內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這保障了其在未來的發展中也必然具有合乎規律的現實性。
3.全過程人民民主要追求民主實效。人民民主不僅表現為形式上的民主生活方式或民主程序,更要落實到對人民自身利益的實現上去。人民只有切實從人民當家作主中收獲益處,人民意志和需求只有通過民主得到回應和滿足,才能證明人民民主建設有正向效果的可及性,是一種有實效的民主,是“管用”而且“好用”的民主。
王金柱、張旭:隱私的基本性質
首先,隱私具有主體性。主體能意識到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且具有不依附于他人的獨立自在的人格。漢娜·阿倫特認為,在古代人的情感中,“隱私”這個詞所表示的私人性質無比重要,它本質上意味著剝奪了什么東西,甚至被剝奪了人的能力中最高級的、最屬人的東西的狀態。因而,我們說到隱私,本質而言是對人的主體性的確認。
其次,隱私具有社會性。隱私是社會的產物,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基于社會視角審視自身的結果。隱私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逐步發展的,是在社會生活中確立與調整個體與社會關系的結果。杰弗瑞·雷曼認為,隱私是一種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種社會實踐,社會認識到個人的存在,并與個人進行交流,使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
最后,隱私具有權力性。最原初的隱私概念是私人的簡單狀態,隱私的一個更復雜的變體概念是這樣一種“狀態”,其中或者沒有共享,或者雖然有共享,但只是因為主體想要共享,因而隱私是一種權力。作為允許共享的狀態,隱私概念自然地導致作為控制他人訪問私人對象的能力或權力。所以,隱私是一種能夠維持私人狀態或放松狀態的能力,體現主體的自由程度。
董振華、徐瑞坤:深刻理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
把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標,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造福人民為根本目的,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建立在脫貧攻堅全面實現的現實基礎之上,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全民脫貧的實現、共同富裕的推進,使我國成為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選擇,也將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提供借鑒和示范。中國不但致力于本國人民的發展,還積極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一帶一路”的建設、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提出無不彰顯著中國力量。
李金花:馬歇爾·薩林斯對西方文明的人類學反思
馬歇爾·薩林斯,美籍猶太人,被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稱為“人類學家中的圣人”。2008年,薩林斯出版了《人性的西方幻象》一書,從宗教宇宙觀層面探討了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他認為,西方政治制度不過是基于人性惡這一西方獨特的形而上學發展出的對抗手段。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對科西嘉革命的描述是引導霍布斯的君權制和亞當斯的平權制兩種論說的根源。與惡相關聯的自利,也是人性之本,在基督教早期被認為是一種惡,但隨著文藝復興時期新的哲學思潮到來,自利作為一種天性,轉而成為神賦的權利,并進而成為自由的基石。薩林斯堅定反對人性是一種天生的獸性的社會生物學學說,他認為人性是基于領會實現某種文化圖式的能力,是正在形成中的,并非天生就存在。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而人性正是在社會中形成的。至此,薩林斯完成了對西方文明兩大主題的批評,并得出一個能讓西方文明陷入崩潰的結論:西方文明建立在對人性的錯誤看法之上。
張樹華:俄羅斯是如何探索政治道路的
經歷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失敗的15年之后,普京開始努力探索俄式政治道路。
首先,他就高度重視政治穩定與愛國主義對于國家復興的重要性,提出俄羅斯社會“絕大多數人反對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希望維持來之不易的政治穩定。
其次,他提出“主權民主”、捍衛政治安全。2006年前后,隨著被西方稱為“民主第四波”的“顏色革命”潮流涌動,西方陣營對非西方國家的思想政治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為了防止民主被外國操縱,莫斯科的智囊在以前“可控民主”的基礎上,又提出“主權民主”的概念。
第三,針鋒相對、對沖西方濫用民主。面對美西方愈演愈烈的“民主化”攻勢,俄羅斯先后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例如與西方開展政治對話,反對輸出民主;挖掘西方潛在的代理人;出臺法案驅逐或限制境外尤其是政治類的非政府組織,治理外國背景的基金會;加強青少年工作,成立愛國的青年政治組織;設立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機構,加強俄羅斯輿論斗爭手段等。
第四,堅持主權穩定、反擊西方雙重政治標準。在當今世界,“民主”一詞明顯具有雙重含義和標準:對美國人有利的一切都是“民主”,對美國人不利的一切都是“專制”。俄羅斯政治精英們終于意識到,俄羅斯不能再充當西方世界的政治思想“小學生”。
第五,堅決抵制西方對外干涉、輸出民主。早在2005年,普京就曾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第一,民主是不能輸出的,民主是一國社會內部發展的產物。第二,遵守國際法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民主的世界秩序。”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