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保持戰略定力梯次應對人口老齡化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在《意見》的工作原則部分,明確提出要“形成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老齡事業人人參與的新局面”,其中“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深刻揭示了人口老齡化風險的本質特征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方法,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上的戰略定力。
人口老齡化作為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具有漸進性、層次性、不均衡性的特點。漸進性是指人口老齡化風險是逐漸顯現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發展不斷變化的;層次性是指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具有圈層化特點,往往是從與老年人關系最密切的領域逐漸向外一層一層擴展,最終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不均衡性是指人口老齡化對各地區、各領域、各環節的影響大小并不是同等程度,而是表現出輕重不一的特征。正是人口老齡化風險的漸進性、層次性和不均衡性等特點決定了老齡化風險應對客觀上也需要表現一定梯次特征,首先要解決近期的、最直接的、最嚴重的風險,然后再關注其他風險。
應對人口老齡化風險并不存在千篇一律的靈丹妙藥,而是必須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和人口老齡化風險的大小、形式、緩急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應對措施。與此同時,社會各主體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風險上也在扮演不同角色、承擔不同責任。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風險的過程中,各類主體、各種措施也不是同時出現、平衡發力,而是表現出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的差序格局,呈現出梯次性特征。
韓震:教材需要熔鑄國家文化標識
構建高質量課程教材體系,就要打造精品教材,熔鑄國家文化標識。教材要成為國家文化標識,就必須是能夠真正代表國家形象的精品。首先,必須讓教材與黨和國家的事業同向同行,及時充分地反映黨和國家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教材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認識世界、傳承文化、傳播真理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努力做到讓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步伐同步推進。其次,要把教材打造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藍本。要從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推進教材建設,在教材中彰顯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再次,要把教材打造成為具有世界水平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設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充分汲取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的成果,緊跟文化發展和知識創新的步伐,從而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最后,必須在教材的規劃、編寫、審核、使用和管理方面下大力氣推進。
宋洪遠、何可:通藏糧于地,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首先,要增強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約束力,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以建立健全“劃、建、管、補、護”長效機制為重點,貫徹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其次,要以輪作為主、休耕為輔為基本原則,促進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最后,要促進種地養地結合,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積極擴大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范圍,處理好抓生產與保生態的關系,使藏糧于地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劉成良:基層治理應避免“重技術輕治理”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要素被應用到基層治理的場景中。這些技術要素在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完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
推動政務信息化、打造智能化平臺,是地方政府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重技術”而“輕治理”的問題,將基層治理現代化片面理解為治理手段技術化,把主要精力用于建設各種高端平臺和信息系統。雖然這些做法可以解決海量數據的運算和管理問題,輔助基層治理決策,提供可視化信息處理流程,但也存在明顯弊端。比如,一些信息平臺的建設和維護成本非常高昂。一些地方建設智能化社會治理平臺,相關配套建設費用、人工開支及后期維護費用較高,且與地方的財政實力并不匹配。此外,一些信息平臺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由于技術的局限性,大量數據依然需要人力調查獲取。如果缺乏可靠的數據支撐,平臺功能則非常受限。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心放在治理手段的技術化,其結果很可能是基層干部忙于各種信息的獲取和驗證,并容易導致形式主義問題。
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心在于治理能力的現代化?,F代化信息技術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非最終目標,因此要避免“技術”和“治理”關系的倒置。
郭忠華:全球化與民族國家:關系再思考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更多是一種既相互促進又彼此矛盾的“共生關系”。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必須理解何謂全球化、何謂民族國家。我們可以把全球化看作是經濟的、交往的、政治的、文化的全球化,或者晚近流行的數字全球化。無論何者,全球化本質上是“時空關系”的一次根本變革,即由于網絡等新技術的興起而導致“時空距離”的消失?;谕暾麛祿A上的空間“透明性”和傳輸速度的“瞬時性”,是全球化的兩大根本特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當下進展則使這些特征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更加及時和更加顯著。
與全球化概念一樣,有關民族國家的界定也可謂眾說紛紜。但作為一種與歷史上的城邦、王朝、帝國等迥然有別的國家類型,清晰的領土邊界、明確的成員身份、獨立的國家主權、排他性的行政管理被當作民族國家的普遍性特征。按照吉登斯的觀點,民族國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發展出史無前例的“反思性監控能力”,能夠對領土邊界范圍內的任何事物實施細密的行政監控。
從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上述含義不難看出兩者間的親和性。從根本上說,民族國家對于即時性的信息獲取和透明性的空間結構具有內在的興趣。出于國家安全、權力行使、發展規劃等各種目的,民族國家不僅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自身領土邊界范圍內的任何信息,而且對邊界范圍外的信息也追求盡可能詳細的掌握。“空間透明性”是民族國家治理方式的內在追求。這不僅依賴于全面的信息搜集與整理,而且依賴于快捷的信息傳輸與處理。從國家整合的角度衡量,不同類型國家的差別就在于國家對社會進行信息搜集、儲存和加工能力的差異。在民族國家出現以前的各種傳統國家形態中,信息的儲存和傳輸或者依賴于人腦和口口相傳,或者依賴于文字書寫和印刷技術,無論何者,國家對地方社會的整合能力都相對低下,地方社會基本上處于自在、自治的狀態。電報、電話等現代通訊技術的出現大大提升了國家對社會的整合能力,伴隨著這一變化,人類開始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但只有隨著計算機、互聯網、芯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民族國家才史無前例地真正實現領土空間的“透明化”和管理方式上的“即時性”。
從這一角度而言,承載全球化的關鍵要件同樣為民族國家的所亟需?,F代通信技術幫助塑造了民族國家的面貌和治理方式,但反過來,民族國家的內在追求也促進了信息存儲、傳輸、加工能力的發展,從而使全球化獲得加速發展的動力。從這一角度而言,全球化的動力不僅來自于資本的逐利本性,也得益于民族國家的政治本性。正因為如此,吉登斯認為,全球化不僅沒有終結民族國家,而且使民族國家脫清與傳統國家形式的藕斷絲連而進入到一個典型的民族國家時代。但問題在于,兩者間的關系并非只有和諧和互促發展的關系,對于民族國家而言,全球化也像是其用符咒呼喚出來的魔鬼,不斷給自身造成致命沖擊。這一點對全球化而言同樣如此,民族國家像是一個強大的制動器,給凱歌奮進的全球化進程打上一連串緩沖符。
由于難以逾越的國家主權、不斷強化的國家能力等原因,民族國家在相當長時間內將很難被取代。同時,全球化也不會因為民族國家的一時反彈就退出歷史舞臺,不僅如此,還將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而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看,不能因為全球化或民族國家給對方造成的某方面沖擊就否定其整體存在的可能。實際上,兩者在經受對方沖擊的同時,也從對方那里吸取了大量養分,從而使自身進一步變得強大。中國通過加入全球化浪潮而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經受過和經受著全球化的重重考驗。正確認識兩者間的關系,學會與全球化共存,對于中國下一步發展而言可謂至關重要。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