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期】陳新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加快建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有利于推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還有利于提高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在國際競爭和合作中取得新優勢。在具體操作原則上,要“立破并舉”穩定市場預期。
首先,要從市場健康運行底層規則著眼,在統一全國市場健康運行底層規則來說,要實行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四統一”的基礎制度。這是因為產權制度是市場之基,要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制度體系;準入原則是市場的天平,要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公平競爭是市場的基本游戲法則,要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信用是市場成長的土壤,要形成全覆蓋的信用信息網絡。“四統一”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尊重;
其次,要讓要素和資源流動起來,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要素和資源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市場分割等問題,打造統一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和生態環境市場的舉措。
原文鏈接: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國際競爭和合作中取得新優勢
張躍西: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聚焦“文化強省、文化樹人”,省委書記袁家軍強調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實施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書寫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健全區域整合協同聯動機制。以“活態非遺,聯動共享”為個主題,以一個省級高端平臺為核心,以11種非遺類型與浙江11個地市相匹配,設置分工協作的節事活動體系,形成“1+11”全域聯動發展模式下,結合浙江文化特色,推進浙江文化產業和非遺活化的品牌建設,通過全省11地市的整體聯動覆蓋全年12個月份,實現浙江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雙向促進良性循環。
二是花大力氣搶占戰略制高點,構筑世界級高端平臺,創建系列化國家文化公園。在余杭大徑山國家鄉村公園成功經驗基礎上,敢為人先,依托絲綢和茶文化,積極創建杭州“世界茶都公園”和“世界絲綢文化之都”;依托麗水松陽7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古村落,創建“國家傳統村落公園”;依托金華陳望道、艾青和施光南等紅色名人文化創建“國家藝術文化公園”等,原創性地打造文化新高地。
三是徹底改變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弱小散差”狀態,強化統籌規劃,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構建創新教育協同機制。大力推進“六個一體化”,具體包括教學要素一體化(注重兼職師資和非遺資源就地利用)、教學時間一體化(課堂課余假期的一體化設計)、教學空間一體化(強調深入現場教學)、教學過程一體化(強調教學做合一和產教融合)、教學評價一體化(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統一)、教學系統一體化(招生就業教學科研基地一體化)等。
四是深度發掘非遺資源的科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和游憩價值,大力推進創新教育。全面貫徹“弘揚創新精神、實施創新項目、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爭取創新成果”,積極創建發明研學示范基地建設,大力開發非遺研學課程與教材,并利用當地“土專家”和非遺傳承人配備與項目相適宜的研學導師隊伍。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原文鏈接:創建全域高層次文化節事活動體系助推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唐曉勇:話語范式轉換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選擇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其“話語范式轉換”的實質是以時代主題及其轉化為推動的話語體系所承載的話語主題、價值內蘊及其語言符號系統的整體性變革,其目的是生成以不同時代關鍵詞為主軸的話語系統,與時俱進反映馬克思主義內蘊的時代主題與歷史使命。
推進意識形態話語范式轉換是時代之需、理論之需、實踐之需。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間的關系,正確把握時代主題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的根本依據。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道路”、傳達好“中國主張”、維護好“中國利益”,是檢驗新時代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成敗的現實尺度。當下,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但國內改革發展依然面臨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與此同時,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性上升,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交織與沖突加劇。時代主題轉換,歷史進程遭遇新挑戰,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作出理論新回應,而“話語范式轉換”無疑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原文鏈接:話語范式轉換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選擇
王世福、易智康、練東鑫:以“繡花”功夫促進老城市新活力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涉及普查、評估、保護、修繕、改造、利用、監管、處罰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全流程、多部門的統籌和規劃管理,涉及行政許可、法務處理、民事協調以及技術支持等復雜問題,有賴于政府的精細化治理。“繡花功夫”則是實現城市治理精細化的基本原則,也是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方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以科學態度和工匠精神處理“新需求”“舊空間”、“新問題”“舊制度”、“老城市”“新活力”等一系列問題,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文化品質,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康勇衛:江西民居特征演變的規律
先秦時期的江西民居初步形成了民居的形制、材質、營造技藝以及選址的一些基本講究,因此為江西民居的源頭成形時期。秦漢時期,隨著江西融入中原的步伐加快,江西民居深受北風南漸潮的影響,于是,就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西民居承接與融會的特征。所謂“承接”就是秦漢時期民居風格的自然延續,在長期的發展中,普通居民對民居革新的期待相對弱一些。所謂“融會”就是民居建筑與寺廟、官式及公共建筑的融合,在無力應對外在壓力時,居民寄托于宗教及宗教建筑的保護是無奈之舉,而“舍宅為寺”和積極防御往往成為優先選項。
隋唐五代時期,江西民居發展的主題詞為“成熟”與“創新”。“成熟”是指民居營建有了政府的引導,民居選址及建材結構趨于規范與統一。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民居建筑風格趨于穩定,特別是城市民居。“創新”有個人創造成分,比如廬山草堂,主要按個人的喜好來建。這種現象在鄉村地區較為普遍,居民個性化的營建活動創造出多樣的民居風格。由此,區域間的民居風格差異“野蠻”生長。五代十國時期長期的分裂與動亂,隋唐時期官方積累起來的“成熟”在不斷消解,而民間民居的創新因素卻在持續積累。這種累積是在不斷碰撞交流中完成的,為宋元時期的全面總結打下堅實基礎。
宋元時期是江西民居發展的總結階段。官方有總結,民間也有回應,而二者的交匯點在民間書院建筑上。鄉土社會耕讀文化濃郁,作為傳承耕讀文化的民間書院,往往成為普通民居效仿的對象。民間書院是地方向官府輸送人才的地方,區域書院建筑風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可能進入官場人員的對官式建筑的態度。該階段的總結是較為成功的,直接影響了后來江西民居的發展進程。
明代傳統民居發展的主題是“遷移與擴散”。“遷移”特指人口的遷移,遷移動因有政策驅動遷移的,也有自發遷徙的。自發遷徙的原因主要來自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有東南沿海倭寇侵擾的原因。“擴散”是指江西民居風格的域外擴散。隨著江西人口的遷移,民居文化隨之傳播出去,特別是兩湖地區與江西在地理環境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當然,來自江西東邊、東北部省份的移民,也帶來了遷出地的民居文化或式樣,比如閩南大厝、畬族民居、徽式民居、金衢民居等形式。
清代江西民居發展的特征可總結為“沖突”與“突圍”。“沖突”是外界觸發的戰爭以及內部的人地矛盾所引發的。沖突現象對民居建筑的直接影響是產生了與周邊交叉的民居形式。“突圍”是固守家園的被動選擇,贛南圍屋興起多與此有關。圍屋民居的防御性功能得到空前加強。江西民國民居是清代發展的一個自然延伸,贛北九江通商口岸的開通,江西民居迎來一個局部的革新階段。近代工業在贛西的布局,也改變了當地民居材料的結構。“局部革新”與“多片區固守”是該時期民居發展的階段特征。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