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期】班永杰: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
要用好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都是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這就抓住了“關鍵少數”,通過領導干部示范和表率作用的發揮,對全黨的學習形成“風向標”和“排頭兵”效應。
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將黨史學習納入各級各類干部教育培訓,推動廣大黨員、干部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日常,學在經常,作為必修課,讓黨的歷史和黨的創新理論進一步通俗化、大眾化,讓學習黨史成為黨內政治生活重要一環。
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要從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出發,貼近青少年需求,積極探索更加豐富生動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
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研和系統研究,加大保護、開發力度,打造成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使之成為生動的“黨史課堂”。
要用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形成的良好機制。要進一步把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同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站位要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王洪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個性品格之源
縱觀不同品類和不同類型的傳統體育,地域文化在其個性品格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宏觀層面來看,廣闊無垠的大草原孕育的是場面壯觀的賽馬活動,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孕育的是適應自然的舟船項目;在中觀層面,相同名稱的傳統體育活動在不同的地域,其表現形式、開展方式、特點特征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如賽馬、摔跤在內蒙古、西藏、四川等地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具體到微觀層面,一者是同一個民族因為分布地域不同而在傳統體育器材制作的原材料上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二者是同屬一類的傳統體育活動也在不同民族中呈現多種表現形式。如秋千,在苗族、阿昌族中是“四人秋千和八人秋千”,在哈尼族、布依族則是能夠水平循環旋轉的“磨秋”。
從縱向維度來看,地域文化不僅形塑了各傳統體育活動外在的表現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鑄就了其文化內涵的內核和外延;從橫向維度分析,地域文化中所容括的各類傳統文化之間也是彼此影響的,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傳統體育文化的個性品格。可以說,是地域文化造就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多彩,是地域文化賦予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地域文化鑄就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個性品格。
徐建偉、付保宗、費洪平:增強制造業自主可控能力
第一,聚焦前端補鏈,采取有力舉措突破現有瓶頸。要錨定“技術關”“質量關”和“市場關”,既要聚焦“卡脖子”環節,盡快在市場需求迫切、供給風險較大的領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又要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還要通過更為廣泛的市場應用來促進技術完善和產品成熟。
第二,加強后端延鏈,面向內需市場提高制造業的響應服務能力。要推動內外需求貫通,加快推動部分產品實現內外需“同線同標同質”,從源頭上提升內銷產品質量,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第三,注重能級提升,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提升國際分工位勢。以更大力度支持共性技術平臺、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機構創新發展,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夯實產業鏈基礎,緩解配套約束。
第四,堅持合作共贏,進一步優化布局。要在強化本土產業鏈協作關系上下功夫,推動關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優化國內產業梯度布局上下功夫,在東部地區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集中力量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培育一批核心增長極;在織密織牢國際協作網絡上下功夫,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
李媛媛:《詩經》中的春節
準備新衣。《豳風·七月》中的第一章即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傳》的解釋是“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也”。這里的“授衣”是一種習俗和制度,在寒冬臨近時,為勞作者發放冬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準備新衣,是新年必備的習俗,而只有按時節勞作,過年時才能有新衣可穿。掃塵忙年,便是對房屋進行清掃和修繕,《豳風·七月》中記載“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將屋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清理干凈,用煙熏除藏于墻洞中的老鼠,同時封好北窗、用濕泥土糊住門縫,以免寒風侵入。
釀酒祈福。新年不可無酒。“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經歷了一年繁忙而充實的辛勞之后,族人聚在一起,用豐收的稻谷釀成美酒慶賀豐年,為來年祈福。
聚族蠟祭。祭祀是迎接新年的必備工作。“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句詩反映的是歲末“蠟祭”(又稱“臘祭”)的年俗,即以禽獸祭祀農神。新舊交替之時,農人們宰羊備酒,祭祀農神與祖先。
阮益嫘:區域科學研究迎來發展新機遇
中國區域科學通過對經濟活動的空間選擇、產業發展等問題的研究,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區域科學發展在理論上和方法上也將實現從過去跟蹤國際前沿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轉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區域管理制度基礎完善。空間規劃應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城市發展、國土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促進國土空間合理利用。未來,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將西部資源優勢更加有效地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在今后的研究中都需要重點關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具有的新特征、面臨的新挑戰,為學科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主題,正促使區域政策研究向著全鏈條和精準化趨勢發展。未來的研究依然要通過學科的發展助推國家政策制定,運用諸如大數據分析等新的技術方法和手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空間發展新格局。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