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期】譚世貴、賴華強:加快形成中國特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第一,鼓勵更多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糾紛。仲裁不僅具有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一裁終局進而快速有效地解決糾紛等特點,而且能夠對案件過度集中于法院起到分流作用,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加快仲裁機構和仲裁事業的發展。
第二,加快推進律師調解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和實施。通過修改《律師法》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或者參照人民調解法制定專門的律師調解法,對律師調解的原則、調解機構的設立、調解的程序、調解書的制作與司法確認、調解的指導與監督以及律師調解員的遴選、培訓、考核與獎懲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實施律師調解制度,以充分發揮律師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賦予符合條件的高校法學院系的法律診所調解組織資格。法律診所教育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踐,以及學生通過模擬場景和實際操作,去掌握律師的各種執業技能。法律診所的教學內容應當擴大到調解領域,即賦予正式設立并在司法行政機關備案登記的法律診所調解組織資格。
第四,鼓勵退休的司法工作人員和法學教師參與糾紛預防和化解工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他們在退休后應聘以下職務:一是到律師調解中心擔任調解員。二是到仲裁委員會擔任仲裁員。三是到高校法律院系設立的法律診所擔任法律實踐課程的教師。
趙姿昂:用好憲法賦予人大的監督權
正確監督,從根本上說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關鍵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大常委會必須在監督工作中堅持以黨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和指引方向,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決策和部署,人大代表必須深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廣泛收集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使人大監督能夠真正造福于人民。
有效監督,即人大監督要有實質性的效果,要真正體現監督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真正在監督行政權力、司法權力過程中起到糾錯糾偏的作用。有效監督要求對國家的行政工作和司法工作的監督既要廣泛,又要突出重點,既要支持也要制約,要真正起到糾錯糾偏、防錯防偏的作用,真監實督,戒空戒虛。要逐步建立起長效監督約束機制,提高監督的實效性。
依法監督,就是依照法定職責、限于法定范圍、遵守法定程序,督促“一府一委兩院”依法履職盡責,監督法律法規有效實施。依法監督既是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責和工作的基本遵循,又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督的有效性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監督的有效性程度可能在短期難以判明,但監督程序的合法性卻是看得見的。依法監督必須貫穿于監督工作的始終。
何靜:明確企業合規不起訴的目標
在保護企業發展的同時,促使企業合規經營以達至可持續發展應當是合規不起訴的終極目標,某種意義上這是對企業一種“更為深沉”的保護。
推行合規不起訴所要追求的目標,旨在促進涉罪企業加強自我監管,督促其建立預防犯罪再次發生的合規防控體系,有效預防、識別和應對可能的違規行為,降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達到特殊預防的目的。同時,通過對涉罪企業作出合規不起訴決定,打造合規經營的樣本和標桿,由此產生示范效應,調動企業合規建設的積極性,推動所有企業重視合規經營,健全企業內部合規管理體系,在全社會形成合規經營的文化和風氣,進而實現犯罪一般預防的目標。
在適用范圍上,企業合規不起訴不應局限于督促涉罪企業事后建立、執行合規計劃這一種情形,對于已經建立合規體系的涉罪企業,也應納入合規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因為相對于從來沒有建立合規計劃的企業而言,已經初步建立合規計劃的企業接受合規不起訴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且,涉罪企業由于事先建立合規計劃而得以享受出罪的“優惠待遇”,對于其他類似企業來說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時也能契合“組織責任理論”的單位刑事責任歸責原理。
譚秋桂:治理執行亂就要敢于刀刃向內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執行難問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執行難的成因十分復雜,其中不乏法院自身的原因,如某些法院執行人員選擇性執行、消極執行、超范圍執行等。相對于債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等情形而言,因法院原因導致的“執行難”準確來說是“執行亂”,根源是執行法院或者執行人員濫用民事執行權。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執行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涉執行司法賠償解釋》)發布。如果說此前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只是將錯誤執行的板子打到執行人員身上,那么這次《涉執行司法賠償解釋》則是要將錯誤執行的板子直接打到法院身上來——法院要對執行人員的違法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既是實體正義的要求,也體現了人民法院治理執行亂的堅決態度:通過便利當事人申請并獲得國家賠償,明確并落實法院的責任,倒逼法院進一步規范執行行為,防止錯誤執行。同時,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涉執行司法賠償案件,在維護執行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能對民事執行權進行制約。可以說,系統規定涉執行司法賠償規則,體現了人民法院刀刃向內治理執行亂的決心和勇氣。
李瑞雪、張漢飛:怎樣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推進制造業價值鏈高端化。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不斷深入,我國制造業的傳統競爭優勢趨于減弱,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和投資出口驅動的傳統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價值鏈不斷攀升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不僅是走出危機、重新啟動經濟的理性抉擇,也是新技術革命潮流下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通過推進制造業價值鏈高端化重塑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推進制造業技術鏈智能化。技術鏈智能化主要表現為制造業的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集成化和信息化過程,即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技術不斷融入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各個環節,通過重塑傳統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生產、組織、服務、盈利以及創新模式來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全鏈條資源配置效率,為傳統產業發展賦予全新的內涵。
推進制造業資源鏈綠色化。未來國際資本將更青睞具備潛力與產能的綠色新產業,中國制造業必須轉變以往高耗能、低效率的生產思維,立足于低碳引領的先進技術,積極推進資源鏈綠色化改革。
推進制造業要素鏈服務化。要素鏈服務化可以理解為“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即將服務業內含的高端技術、信息以及人力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融入傳統制造業,拓展現有產品或服務的形態和模式。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