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期】夏賢明:自我革命理論是新時代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偉大創新
堅持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跳出歷史周期率是關系黨千秋偉業的重大問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興衰成敗。對此,毛澤東同志曾給出“第一個答案”,就是“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這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積累的寶貴經驗。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遇到的風險挑戰更加復雜,“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依然存在。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跳出歷史周期律?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將自我革命與人民監督有機結合,體現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相統一、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統一,是對我們黨管黨治黨經驗規律的科學總結和自覺把握,是新時代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偉大創新。
黎海波: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創造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新形態
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奮斗、創造、團結和融合精神的民族,在綿延5000多年的發展史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和文明蒙塵,無數仁人志士企圖效仿西方現代化模式來挽救中國,但這些努力最后都宣告失敗。面對民族危亡和國家劫難,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團結帶領廣大人民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建立了新中國。1949年9月,毛澤東指出,“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砥礪初心、接續使命,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的文明,將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更好融合與提升。
眭紀剛: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推進科研組織和制度創新,建立更加敏捷、效率更高的創新網絡,推動創新體系從跟蹤型向引領型轉變。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形成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大產出為目標、職責權利清晰的資源配置模式,建立高度權威的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為代表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各類機構堅持以明確的戰略任務為牽引,形成差異化使命定位,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堅。
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創新政策體系和開放式創新生態環境,吸引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匯聚。
趙建永:繼承中國傳統天人觀,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天”與“人”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天”泛指天地,人的活動要遵循和效法天地之道。“天人合一”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它與“道法自然”在思維模式上是相通的。人文科學家卡普拉(Capra)的經典名著《物理學之道》指出,中國智慧與現代科學在本質上是和諧的,而能否充分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突破西方機械世界觀的框架,關系到文明能否存在下去。
在全球生態危機十分嚴峻的形勢下,人類應從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社會生態相統一的角度反思對待自然的態度。“天人合一”觀視自然、社會為有機統一的生命共同體,認為人與自然是普遍聯系、彼此依存、融合共生的,這對啟發和豐富現代人的生態整體意識和綠色發展觀念至關重要。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頭,對全球經濟和生態保護造成不利影響。我國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越大,越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是對中國傳統天人觀的繼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整體觀的發展。新征程中,讓我們大力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并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原文鏈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楊守濤: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被國家治理實踐所證明了的最真實的民主
比如,以黨的二十大報告起草過程為例,中共中央組織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80份調研報告。同時還組織了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854.2萬條。在報告征求意見稿完成后,又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征求意見人數共4700多人。最終報告既吸納了黨內的意見,也聽取了黨外的聲音。
又比如,以《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制定過程中的人大作用發揮為例,做到了回應人大代表意見建議,提升代表法規案辦理水平;運用“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充分廣泛征求民意;充分發揮立法聯系點直通車作用,豐富立法聯系機制;通過多種信息途徑,開門立法征求意見。關于其中運用“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充分利用代表家站廣泛征求民意。有數據顯示,共11377名代表帶著法規草案到306個代表之家、2184個代表聯絡站,征求了6萬多名市民意見建議7000余條。另外,自2021年9月條例實施到2022年9月23日發布的信息顯示,全市共受理4427萬件民意訴求,其中今年以來受理3960萬件,是去年全年總量(1485.8萬件)的2.7倍,訴求辦理的解決率、滿意率進一步提升至93%、94%。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色與優勢。而且,這些本身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最真實的民主之鮮活而生動的表現。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