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期】張昊:“統一市場”不是“統一計劃”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其目的是為市場主體跨地區經營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既要求國家在制定統一的基礎性規則與制度方面加大力度,也要求放管結合、放管并重,通過適當選擇執行層級,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信息不對稱與專業性、統一性之間的矛盾。需要指出的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是要追求地方之間的絕對“趨同”。因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更不應該被曲解為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作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統一市場”顯然不是“統一計劃”。
原文鏈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支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王東: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方面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須臾不可分離,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保護是“緣木求魚”,難以持續,脫離生態保護搞經濟發展則是“竭澤而漁”,貽害無窮。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發展方式、生產方式轉變。一方面,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增強自然資本意識,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另一方面,切實在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上著力,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深入推進綠色制造工程,不斷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奮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馬子紅、蔡文鳳: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同時,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
二是區域協調發展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上均存在差距。
三是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仍需進一步縮小。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依然突出,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制約著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四是交織并存的安全風險有待化解。當前,影響發展安全的因素交織并存,既有國家安全、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等傳統安全因素,也有全球公共衛生、產業鏈供應鏈、技術壁壘等非傳統安全因素,這些都成為當前影響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我們在發展中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應對措施,化解發展中的安全風險因素。
張杰、張帥:加強全球能源安全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
全球治理日益關乎國際體系穩定,能源治理愈益超越傳統地緣政治范疇而逐漸成為全球治理的關鍵領域。然而,全球能源安全的治理包括但不限于“綠色發展”“安全治理”“地緣政治”三個主題,還受發展與安全、內政與外交、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響。因而,堅持什么樣的治理思路,如何匯聚利益共同點便成為全球能源治理亟待回答的問題。以人民安全為導向的中國特色能源安全治理路徑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新機遇,就是要弘揚和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秉持“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的理念,在真正的多邊主義框架下,加強全球能源安全治理的合作共贏;以能源安全治理為抓手,推動建立一個共同繁榮、普遍安全、清潔美麗的世界。
原文鏈接:構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和基石的中國特色能源安全體系
張小鋒:宣傳中國首先要讀懂中國
中國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中國需要在世界舞臺展現什么樣的國際形象?要弄清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了解并讀懂中國。我們所了解的中國是真實、立體、全面的,向世界展現的中國就不會是片面的、狹隘的。因為真實,所以可信;因為立體,所以可愛;因為全面,所以可敬。對外傳播要把準中國的形象定位,傳播必須建立在真實、客觀的信息基礎之上,只有以真實的信息為依據,中國的形象傳播才會更加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要深刻把握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規律,對中國形象的定位要科學化、專業化、具體化、清晰化,這樣才能使國際社會更清楚地讀懂中國。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