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期】馬方、高旭星: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分治理結構下國家、政府、社會治理層級邏輯
馬克思主義以黑格爾政治哲學“‘國家’同‘市民社會’、‘特殊利益’同‘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普遍東西’”的分離為邏輯起點,對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批判地繼承,從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角度揭示國家起源。國家的形成不僅是解決階級矛盾、實現階級統治的需要,也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做到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全覆蓋。國家治理涉及國家安全、發展、穩定、改革和治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國際關系,涉及人類共同的命運和發展;政府治理的內容相對具體,基于黨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維護公共秩序與安全,供給制度規則和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和發展公共利益;社會治理涉及社會公共服務、社會安全和秩序、社會保障和福利、社會組織、社區管理等等。國家安全治理理當遵從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層次邏輯,國家安全屬于國家治理范疇,公共安全治理屬于政府治理范疇,社會治理全民共享屬于社會治理范疇。依據黨的二十大對于國家安全的科學部署,國家安全的治理實踐才能真正從黨全面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政府負責公共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督和安全生產監管等,真正走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治理,實現國家安全治理的集中領導、統籌協調、合力推進。
王晨星: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問題研究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世界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成敗得失,準確把握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性規律;另一方面要時刻牢記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深入研究如何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通過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原文鏈接:推動構建更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呼喚與研究任務
孫萍:關于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思考
第一,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一定要體現專業特色。在專業建設的過程當中,既要入主流又要有特色。入主流即要求建設專業的課程結構、培養目標、學制學分等都應按照國家專業建設質量標準來制定。有特色即要求各個學校的一流專業建設,在遵循國家教學質量統一標準的基礎上,還應該有自己的相應的特色和優勢。
第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建設需要產出標志性成果。學院既要將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師資隊伍建設等基礎工作做實做強,也要在國家級標志性成果上有所突破,努力取得一些國家級標志性成果。
第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及時優化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一定要圍繞建設目標去完善。同時,要關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才能真正起到質量保證的作用,經得起推敲。
陳進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當代建設
黨建引領邏輯。黨建引領的本質就是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根本原則轉化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集體行動。民生需求在哪里、民眾急難愁盼在哪里、重要民生工程在哪里,黨建引領就覆蓋到那里、解決到那里、擔當到那里。
人民至上邏輯。首先,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其次,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文化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在增強和提升人民應對“不確定性”的文化力量。
法治保障邏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成功與否取決于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有機統一,即既要符合“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鐵三角”的形式邏輯以解決合法性問題,又要增強有效性的治理行動輸出和良好績效反饋來持續夯實其合法性,從而把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數字賦能邏輯。數字賦能社會治理共同體包含技術理性、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互為支撐的多重含義:一是依靠數字建構社會治理共同體體系;二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創新的數字化。
樊博:應急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初探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性、交叉性和緊迫性。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理論實際上是支撐應急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源泉。應急管理的突出特點是,交叉性、實驗性非常凸顯。交叉性體現為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理論的支撐下整合如計算、化工、能源、環境等學科,拓展專業領域的應急管理;實踐性則意味著應急管理要培養能夠解決、善于解決、妥善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各高校肩負著培養大批應急管理人才的使命。在任何領域,人都是根本的,培養應急管理人才是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