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期】邵維正:中國式現代化溯源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第二個階段,從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隨后又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并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三個階段,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走上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總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張弛:以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這要求市場經濟主體不斷變革生產組織方式、創新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使市場供需在更高水平上達到動態平衡。這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適當的政策體系引導經濟的發展方向,使得生產資源更多集中在有利于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領域;促進形成公平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鼓勵企業自主經營合理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建成合理有效的市場監管體系,促進市場主體健康穩定發展。
劉可道:內外監督相結合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關鍵
讓人民監督黨和政府,是一種外部監督。這種外部監督包括國家機關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外部監督是推動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充分體現。
黨的自我革命,是一種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根本。只有執政黨敢于刀刃向內,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制度規范體系,才是永葆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勝法寶,才能避免落入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之中。
外部監督與自我革命,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打出“組合拳”,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
邱小航:深化反腐敗斗爭,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深化內外聯動機制,才能使腐敗無處遁形,才能將反腐敗和黨的自我革命推向新的階段。為此需在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需要完善國內反腐敗機制建設。一方面要突出責任性,抓牢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用好問責利器,以規范精準問責促進擔當作為,建立完善問責機制。另一方面要抓住“關鍵少數”,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狠抓基層黨組織主體責任的落實。
二是要推進國際反腐合作。推動反腐敗國際合作深入發展,構建并完善一體追逃防逃追贓機制,提升反腐敗整體合作水平,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反腐敗治理體系,提升我國在反腐敗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腐敗理論和制度為世界各國反腐敗行動尤其是后發現代性國家反腐敗工作提供中國方案。
周文:中國經驗與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就是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踐,提煉中國經驗,豐富、發展與完善中國經濟學的相關范疇、概念與理論體系,更好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當前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不能很好地揭示中國經濟發展偉大實踐背后的系統化理論邏輯,只是簡單化地移植經濟學的西方理論,不能很好地針對中國經驗進行經濟學基本概念范疇的邏輯抽象或對標志性概念范疇的重新定義,更多地體現為文件政策性語言或注釋性地表述用語,由此很難形成一個內在邏輯的范疇體系,這將導致中國經濟學缺乏主體性和自信力,容易受到經濟學的西方理論左右和影響,甚至落入西方話語的“陷阱”。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