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期】楊小冬: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文化自信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內聚力的紐帶和集中體現。當前,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疲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難以使鄉土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資本和社會財富。
文化與旅游具有天然的依存共生關系,加強鄉村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破解鄉村發展困境的關鍵。鄉村文旅融合要以文化自信為驅動,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差異化的文旅產品,使村民和游客在文旅消費中真實體驗到鄉土文化魅力。
因此,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在增強鄉村內生文化驅動力的同時,也生產與再生產了鄉村居民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自信,這不僅能激發鄉村旅游產業迸發出新的活力,提升鄉村文旅產品的競爭力,給鄉村帶來經濟收益,還能在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交流中形塑獨特的鄉村文化形象,增強鄉村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鄉村社會打造成富含人情味的精神家園與生活共同體。
胡明: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
法學院校要打破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學校,促進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法學院校要與政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國際組織等合作,建立法學實習實踐基地。法學院校要延聘法治實務部門理論水平高的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和實踐導師,全程參與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寫、考核評價等法治人才培養工作,讓優質社會資源第一時間轉化為法學教育資源。特別是在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法律診所教育中,要發揮實務部門專家的特長,引導學生打通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社會之間的經脈。
原文鏈接: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養能力 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劉立云、賀云翱:增加視頻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播
近年來,各地興起了拍攝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熱潮。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經過語言、光影、鏡頭的修飾,成為具有視覺美感和聽覺沖擊力的紀錄片,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期待。然而,在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平臺上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數量并不多。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傳承人可以參與數字作品創作,運用視聽語言對項目特點進行深挖,結合傳承人技藝特點,突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主題,形成線上線下的融合互動。同時,可以根據傳統工藝特點,依靠文獻資料、民俗實物、口述材料考證,以數字化的方式對傳統工藝進行復原展示,展現古人的文化創造和老百姓的鄉土記憶。
以影像書寫傳統工藝史,能夠避免“人在藝在,人亡藝亡”的傳承困境。這類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讓群眾學到了知識,也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實現了公共文化產品的美育功能。
張雷生:規范高校異地辦學要做到“五個尊重”
尊重高校異地辦學歷史、現狀及貢獻;尊重高校在保障異地辦學的質量、水平、學科優勢特色等教育服務供給能力方面形成的經驗和實踐探索;尊重辦學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結構、人才需求結構和高等教育發展實際;尊重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服務的合理訴求;尊重高校自身特點。
王曙光:塑造金融業的集體人格,使從業者形成道德自我約束
所謂金融業的“集體人格”,即當前金融界所熱衷探討的“金融文化”。金融文化乃是一切金融交易行為背后所隱含的人類價值觀(倫理觀)的總和,其是在金融體系自身不斷演變中逐漸形成的一整套倫理體系。金融之發明,乃發乎人類社會互助合作之本性;人類遵循自我之良知本心進行金融交易,誠實守信、合作共贏,此乃金融發展之康莊大道;而金融文化之作用,在于塑造金融業的集體人格,發揮教化熏陶之功能,使所有從業者皆能形成道德自我約束。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