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期】馬相東: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當前,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依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短板和弱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下更大功夫,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邁上新臺階。
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的征程上,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大力提高種子等農業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的征程上,要進一步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韓震: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標識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指由中華民族所創造或構建,凝練、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這些術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達之中,諸如,“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這些術語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基礎和表達方式。
王海鋒:譜寫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新時代的學術理論不能因簡單模仿或照搬“洋教條”而走向僵化盲從,更不能因沉醉于經驗描述而淪為實證的驗證,而是要在時代問題的回答中重塑哲學生命,以哲學的方式觀照重大現實問題和重大理論問題。當然,這一哲學的觀照并不是簡單借助于經驗的描述抑或外在的直觀,更不是借助于頭腦的玄思或臆想,而是要在哲學的理論思維中將重大的現實問題轉化為哲學中的問題,以哲學的思維方式加以反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升洞察問題的哲學思維方式和理論思維能力。
胡青:助力人才供需精準匹配
依托數字技術所生成的人才大數據具有即時性、共享性,可以有效消除人才供需信息不對稱,提升人才供給與需求匹配的精準性。
數字時代人才招引應當面向城市發展需求,圍繞特色產業、重點項目,整合各相關部門數據,深入分析區域從業人員崗位等發展趨勢,形成區域緊缺崗位需求圖譜。同時,拓展數源維度,開發人才全球分布圖譜。根據不同行業人才在擇業偏好、交流方式、待遇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化特征,細化人才招引顆粒度,形成才崗適配解決方案,促進人才供需精準匹配。
李尚信:在成就人的問題上,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傳統哲學認為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道德,這個觀念是狹隘的。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美好生活。在成就人的問題上,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首先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人有需求,就有滿足需求的愿望;要滿足需求,就要有權利;要有權利,同時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所以,在成人問題上,權利與義務是一對重要范疇,就是成就一個人,要尊重他的權利,并在可能的范圍內促進他的權利的實現,同時要培養他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
其次是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在成就人的問題上,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也是一對重要范疇,就是需要處理好成就群體、成就社會與成就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在現代社會,就必然會引出公平、正義等觀念,如何理解和處理公平、正義這樣的問題,就成為關鍵性的問題。
最后是滿足人的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只有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人的生存才是可持續的,成就人才是可持續的。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