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期】王麗紅、趙一夫: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
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加強城鄉規劃銜接,統籌布局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現代化生活條件為導向,不搞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致化。體現鄉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田園風光、鄉情鄉愁融為一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地理格局、彰顯鄉村特色優勢,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盡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總體水平。
張武丁、張彥浩:不要對碳達峰、碳中和產生誤解
所謂碳達峰,是指在某個確定的年份前,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處于增長階段,而在該年份到達的時間點上,年排放量達到最大峰值后不再增長。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基礎和必由之路。作為峰值高度和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拐點,碳達峰的時間早晚和峰值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的開始、難度和時長。
對于碳達峰年前的幾年,絕不能理解為“要抓住時機大干快上,狠狠發展大量排放”,而要謹慎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能降(能耗)就降、能減(排放)就減、能吸收(二氧化碳)就吸收,盡量降低峰值高度。
原文鏈接: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準確理解雙碳目標的深刻影響和內涵
朱曉娟:加強網絡謠言協同治理
我國刑法中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與尋釁滋事罪使用的是“虛假信息”的表述,應厘清謠言與虛假信息的關系,實現立法中“謠言”概念的統一。
加強法律法規中涉網絡謠言民事、行政與刑事責任的銜接適用,優化謠言治理的具體標準。必要時可考慮制定統一的互聯網領域基本法律并專章規定網絡謠言治理的內容,包括網絡謠言的法律概念、類型,主管部門、網絡平臺、網絡用戶等不同主體在網絡謠言治理中的義務與責任、網絡謠言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網絡謠言治理的具體措施與程序、法律責任及其銜接等內容,在實現體系協調的同時節約立法與適用成本。
黃先開: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大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新時代大學生伴隨互聯網發展而成長,是“網絡原住民”,對大數據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具有數字素養的教師隊伍能夠引導學生在體驗數字化學習環境中,了解和把握數字化學習、生活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專業課教學中有機融入有關數字知識、數字技術和數字能力的元素,教育學生運用數字技術或數字工具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主動利用數據平臺解決遇到的教學及管理問題,關注學生所思所想所學,推動形成數字化校園文化;能夠主動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及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積極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建立符合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數字化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梁世和:“下學而上達”:孔子生命境界的展開
孔子把人的生命境界視為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其自身的生命境界每十年都有一個躍升,自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而其生命境界提升的路徑和方法便是“下學而上達”。
所謂“知天命”,是要了解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繼而化命運為使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知天命”將人的生命境界劃分為兩大階段,因而是人生命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關節點。
“志于學”“而立”“不惑”屬于下學階段;“知天命”“耳順”“不逾矩”則屬于上達階段。“知天命”之前的“不惑”階段,是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人生境界。年屆四旬,人生泰半,為人處世不再茫然無措,價值觀已基本定型,故曰“不惑”。大部分人可以達到這一境界,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也止步于這個下學階段,未能上達到“知天命”及其后的境界。或是缺乏對生命境界的了解,或是缺乏對“上達”之境的追求和努力。“上達”之境決定了生命境界的高度,是人安頓靈魂,化命運為使命,賦予生命意義之所,故尤為重要。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