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期】姚東: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
健全理論學習教育機制。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運用好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這一重要組織形式和學習交流途徑,探索實施分類分級管理機制,形成以上率下的學習傳導機制。利用好“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集中培訓等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理論學習監督檢查制度。
健全理論研究闡釋機制。理論研究越深入、越透徹,對科學理論的認識越深刻,掌握理論、運用理論就越自覺。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思想觀點,圍繞理論體系、思想風貌和學理創造,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建設。
健全理論宣傳普及機制。健全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理論宣傳普及工作體系,在創新機制中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完善各類資源平臺優化整合機制,充分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資源要素,集聚、整合與優化配置效能。分層次、寬領域建立宣講隊伍,整合各類宣講人才資源,加大培育培訓,推動宣講隊伍專業化建設。
原文鏈接: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
陸杰華:做優做強健康產業的策略選擇
第一,牢固樹立大健康的新發展理念,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緊密圍繞全生命周期對象全人群服務全過程的大健康議題。進一步瞄準生命經濟、服務經濟與創意經濟,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成為未來GDP發展的新動力新動能。
第二,政府充分支持健康產業的發展環境,在土地供給、政府采購與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明確鼓勵,并在養老服務、生物科技與人居環境等溢出效應較大的領域探索市場機制新辦法。
第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健康產業結構,打造良性循環的健康產業集群,建構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的產業鏈格局。
第四,強調區域分工合作、技術與產業模式創新、人才隊伍的有效擴充,將打破產業融合的知識屏障與技術壁壘,實現我國健康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的頂端,由此走出一條戰略性健康產業的中國道路。
桂華:做好干部駐村與村民自治之間的銜接
第一,堅持村民自治的主體地位。在村莊公共事務開展過程中,駐村干部更多地發揮政策保障作用,而非替代村干部沖在第一線。干部駐村與村民自治構成基層治理“雙軌制”,既不是用國家治理替代基層群眾自治,也不是借助村民自治排斥國家治理,而是讓駐村干部與組織起來的群眾在各自合適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回歸干部駐村的群眾工作方法本質。國家派駐干部下鄉,除了確保政策落實之外,還要了解民情民意,深入考察政策實施過程,形成反饋機制,以推動政策進一步優化。
第三,因地制宜地派遣不同類型的干部駐村。鄉鎮干部聯村一般采取主職領隊下老中青干部搭配的做法,通過聯村包村,鄉鎮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下沉到村,不僅避免鄉鎮懸浮在村莊之上,而且可充實村級人力物力,同時也鍛煉了鄉鎮年輕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第四,進一步優化考核機制。對國家下派駐村干部的考核可采取任務導向,即駐村干部的工作職責僅限于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具體任務和明確目標展開。通過相對獨立的考核辦法設置,將駐村干部與村干部作出一定區分,避免駐村干部擠壓基層群眾自治空間。
秦健: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筑牢鄉村振興發展根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抓手是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農業科技龍頭企業,重點打造一批創新能力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加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集聚優勢農科教資源,推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發展;推進科技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開發農產品深、精加工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促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文創等服務業。
閆伊默、吳帆:以“可溝通城市”理念推動紅色文化傳播
“可溝通城市”旨在強調城市作為媒介的傳播價值,媒介的中介功能和連接性使得城市形象和品牌塑造具有無限的空間效應,這無疑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城市傳播視域下,要改變紅色文化資源的散亂狀態,積極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合、意義賦予、話語凝練,并將其融入城市符號建構的象征體系。通過對蘊含紅色文化的城市形象自塑,實現和強化城市內部社會成員的自我認同。在此基礎上,“城市共同體”情感激發社會個體自覺傳播城市符號,作為城市形象質素的紅色文化亦得到有效傳播。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